
一边是国外零部件企业加快在中国布局,一边是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整车厂的挤压,在中国汽车产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缺乏“镇山之宝”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似乎已接近边缘化的境地。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尽管外资品牌强势扩张,但无论合资还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培育本地供应商、降低成本都是其必然考虑,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因此面临新形势下的重要发展机遇。
被逐步边缘化的警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跨国零部件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有70%已来华开展业务。目前在华获得量产的外资企业已超过1200家。同时,博世、大陆、电装、德尔福、住友、德纳、法雷奥、富士通电子等零部件跨国巨头竞相在中国扩大投资规模。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市场至少还有10-20年的高速增长期,汽车零部件服务及售后服务市场将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庞大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配行业规模产值可达到2.5万亿元。
在配套、售后、出口三大市场中,进入整机配套市场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所有中国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之路。目前,不仅欧美日韩等外资品牌的整车企业形成了以外资零部件企业为主的配套供应商体系。而且,近几年中国品牌汽车的关键件也有逐步用外资品牌零部件替换的趋势。在国内市场,关键汽车零部件几乎全部被国外先进厂家垄断。
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其产品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方面,尤其是在科技含量较高的汽车电子产品和电控机械零部件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方面严重不足,大多只能用资源、廉价劳动力来争取市场份额。在安全、环保、节能标准不断加严的今天,技术能力的储备不足成为我国零部件企业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这就导致每一次标准升级都加剧了中国零部件被边缘化趋势。
中国零部件面临重要机遇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尽管外资品牌强势扩张,但无论合资还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培育本地供应商、降低成本都是其必然考虑,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因此面临新形势下的重要发展机遇。在近日举办的首届“汽车零部件配套采购趋势交流会”上诸多企业和专家表达了以下观点和共识:
其一,外资品牌逐步实现本地化战略。随着汽车开始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在中国的外资品牌也都面临着成本和竞争力的重大压力。加大培育本地供应商的力度成为其新的动向。
其二,中国品牌随着竞争的加剧,不仅面临成本压力,在对外资品牌的依赖,特别是关键件的依赖,将导致其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所以,扶持中国高水平零部件企业,特别是提供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对中国品牌汽车企业来说是未来的重要战略性考虑。
配套采购趋势会上,各位专家和整车企业配套采购部门负责人提出了很多精彩观点。下文集中了会议的部分重要观点,供汽车行业各界人士,特别是零部件企业管理者参考。
本刊编辑 陈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