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如果在城市里谈智慧应该是最容易的,应该说城市的智慧无所不在。我们有7.3亿的城市居民分布在658个城市和很多的城镇里面。在未来,我们每年还有一个“上海”要诞生,这么一个大格局,我们的中国城市化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怎么理解智慧城市?到底智慧城市还有一些什么工作要做?其实我们要看到城市的隐患。在农业社会那个时候就有商贸中心的概念。到底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的生产条件下,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高度的物质文明,我们希望这里面有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疗,希望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生活体系。
我们今天的社会叫做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城市是不是就是智慧城市?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在信息社会里面,我们的怎么发展才算是智慧城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信息网络里面,我们都知道全社会的动感感知,知道每个人出行,知道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在这里我们发现,除了我们自身以外,我们还有第二生命体,第二生命空间。所以说我们会理解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是城市里面的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就提出来新型城市化的主题。只不过到2008年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来,是IMB公司从各角度推动智慧地球,演变成长为智慧城市。希望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解决城市的问题。
但是我非常喜欢广义的智慧城市概念,是说我们的智慧城市以人为基础,为土地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引导、为资本、为后盾。在这里,要从各个角度来突破智慧城市的发展。我们为了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搞了一个新概念,智慧城市是通过政府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来优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一种生态体系,是一种新模式、新方法、新机制的体系,其实都是对我们智慧城市一种不同角度的解释。
简单的讲,其实智慧城市是汇聚人类智慧,人能够把物治理起来,所以说智慧是有自由途径的。让我们城市的智能能把它智慧化生产、繁衍,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现代化的智慧技术、信息技术,使我们能够更加让人和社会进行协调,这就是我们讲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
所以这里面可以提到要从四个角度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从国家层面,我们需要一套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我们建设智慧城市,运营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我也用一句话,叫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为什么这样讲?中国的体制、机制,我们一定要从国有角度来出发。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理解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在我们国家里面,我们是从原始的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工业社会,所以我们常常讲中国的材料工艺不行,中国的技术工艺不行,好,这就是我们中国做城市的一个特殊的条件,如果把这个条件缺了,我们是没法做到的。从智慧城市来讲,我们必须理解智慧城市的精神战略,智慧城市的拓展力和深度,另外,我们要考虑政府的投入产出,要关注老百姓,市民的问题,政府主导,以人为本,这样才有可能从历史、现在和未来,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从投入产出这四个角度智慧城市进行下去。
我们要面向三大主体,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我们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企业,当然,离不开我们市民的参与,这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三个主体不能有机协调,我们不可能把智慧城市建设好。应该由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市民参与。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智慧城市形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这在里面,我们要关注几个方面。
产业升级是动力,没有动力,就不可能发展,所以大家常常说一句话,为什么中国要保持7%-8%的GDP增长率,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劳动力要就业。没有这个增长率就没有就业,所以产业升级是发展的动力。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是我们的目标,基础设施是我们的支撑,只有把这几个方面都关注到,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出来中国的智慧城市需要从七个纬度、两级指标和三个时期来考虑。七个维度:1、城市布局与规划;2、信息基础设施;3、绿色低碳经济;4、公共管理和服务;5、市民民生与福祉;6、城市人文科学素养;7、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两级指标:1、一级为纲,体现唯度;2、二级为目的,体现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考虑到三个时期:1、2015年,我们智慧城市的示范差不多三年了,到明年就是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有没有可能把2015年作为近期基础期,2020年作为我们的中期行动期,到2030年作为我们的中远期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七个维度、二级指标,三个时期,用这套指标体系,可以指导我们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希望能够在我们国家的美好的绿色的土地上,用这样一个指标来指导我们智慧城市的发展,让中国的智慧城市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文/周成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