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的探讨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的必要性

  1、智慧城市是长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智慧城市是利用智能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全面感知、互联互通、信息智能处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管理;推进政府、企业、家庭和居民智能化;确保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高效率与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智慧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长期发展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分阶段的推进。

  2、各级政府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

  为了分析城市所处的状态,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差距,需要对城市信息化、智慧化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此要研究制定一套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为考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供依据与工具,它对规范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评估、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国外智慧城市评价研究简况

  国外智慧城市评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智慧城市评估、美国智慧社区评估及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

  (1)欧盟中等城市智慧城市评估:2007年由维也纳理工大学区域科学中心提出评估指标分为智慧产业、智慧民众、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六个维度(一级指标)、31个要素(二级指标)、73个三级指标,对70个城市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不够全面,缺少对城市在制度、社会、文化及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评估数据获取不全,仅获取87%的数据以及评估数据中只有27%是最近三年内的,数据较陈旧。

  (2)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2012年BoydCohen博士研究全球创新城市TOP100指数(The Innovation Cities.Index)对比各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参考全球范围内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排名、西门子绿色城市区域排名、美国数字社区的数字城市排名、西班牙智慧城市的IDC排名,综合对比各城市政府数字管理在信息通讯方面的创新应用。经过综合考量,评选出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伦敦、东京、柏林、哥本哈根、香港和巴塞罗那为全球十大智慧城市;评估数据非直接获取而来源于其他排名和研究数据,最终的数据分析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3)智慧社区论坛(ICF)评估: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总部设在纽约,1999-2013年,每年举办“年度智慧社区”评选,颁发21个“智慧社区奖”。

  根据各城市提供的申请材料,评选“Smart21”,问卷调查并且专家打分评选“TOP7”;最后由独立研究公司和论坛评议团(包括政府官员、学者、商界领袖等)评选年度“智慧社区奖”.ICF的评估内容,分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包容、营销和宣传五个维度,再细分为18二级指标对社区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指标定性多定量少,缺少效益评价。

  2、目前国内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2.1、据初步调查和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13套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1)宁波智慧城市研究院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

  (2)上海浦东智慧城市研究院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5个一级,19个二级,64个三级指标),2.0版(6个一级,18个二级,37个三级指标)

  (3)北京国脉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提出,6个一级,19个二级,39个三级指标,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5个一级,10个二级,20个三级指标,2013年智慧城市评价指标:6个一级,15个二级指标;

  (4)工信部中国软件测评中心(CSTC)2012年提出城市智慧度评价指标:3个一级9个二级33个三级指标;2013年1月发布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提出,5个一级,26个二级,71个三级指标;

  (5)住房建设部智慧城市(区、镇)试点评价指标:4个一级,11个二级57个三级

  (6)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智慧城市评价指标:6个一级,27个二级35个三级指标;

  (7)南京市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研究:4个一级,20个二级指标;

  (8)赛迪世纪智慧城市咨询中心智慧城市评价指标:5个一级,15个二级,57个三级指标;

  (9)北京市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环境、基础设施、智能应用、发展效果4个分指数,19个二级评价指标;

  (10)湖北邮电规划设计公司智慧城市评价4个一级、19个二级、57个三级指标;

  (11)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个一级,9个二级25个三级指标;

  (12)中国工程院智能城市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

  (13)国家信息中心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6个一级,32个二级,76个三级指标;

  2.2、目前智慧城市评价的一级指标汇总十一个单位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3、目前评价指标存在共同的主要问题

  (1)目前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大多数是城市信息化的指标,没有反映智慧城市的实质内容,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名不符实;虽然有“智慧xx”的名称,但并无智慧化、智能化的内涵,这样评价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

  (2)部分指标缺乏导向性,还会有误导作用,例如在智慧城市的指标中大都强调发展智慧产业,这会导致重复投资与建设并造成资源浪费(光伏产业发展的教训),智慧产业不必每个城市都搞,要全国一盘祺;城市产业需要智慧化,产业智慧化取决于企业智慧化,应把智慧企业普及率作为产业智慧化评价指标。

  (3)现有评价指标普遍缺少智慧城市效益、效果的指标,智慧城市建设要提倡效益导向,要重视投入产出。

  (4)政府、企业、居民是城市的三大主体,对智慧政务、智慧企业、智慧居民的评价指标重视不够,智慧企业很少提及,智慧政务、智慧家庭、智慧居民有的在一、二级指标虽提到,但在二、三级指标中未落实。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1、设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目的性评价目的主要考察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促进智慧城市科学、稳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智慧城市工程建设质量和带动行业、企业及社区智慧化建设的效益。

  (2)科学性评价内容要科学、全面,要真正能反映对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水平及效益等实情的评价。

  (3)实用性、可操作性评价指标要便于采集数据,方便使用。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分析评价与量化指标测度评价相结合。

  (5)主观性指标与客观性指标兼顾由于统计部门尚缺经济、社会信息化全面统计,设置居民对智能化智慧化的体验的主观性评价指标十分必要,主观、客观评价要兼顾.非计量指标与计量指标相结合。

  (6)通用性以通用、共性、基本评价指标为主,根据评价任务需要,可增设关注领域的补充评价指标。

  2、智慧城市评价模型

  根据多目标决策和智能科学理论、层次分析方法,智慧城市建设的三个主体和关键要素。

  3、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智慧城市的通用、基本评价指标由以下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及28个三级指标构成。

  (1)智慧城市环境指标

  A.网络设施:宽带接入率,有线电视入户率,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智能手机普及率,城市云计算平台功能与应用覆盖率%,云数据中心数据库覆盖率%。

  B.经济、产业环境:人均GDP,信息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C.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电子商务普及率。

  D.人文环境:网民占职工总数比例,大学生占人口总数比例,智慧教育城市居民覆盖率%。

  D.城市领导的智慧和能力、领导力和执行力:智慧城市认知度,决策能力,有关规划、政策的决策与执行力,年均智能化投入、对管理改革、创新力度、资源整合、掌控能力等。

  (2)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标

  A.政府智慧政务(管理与服务)普及率、覆盖率:智慧政务普及率是指政府职能范围的管理服务等政务智能化应用的普及程度,政府智慧政务覆盖率是指政府管理服务中自适应、自校正、自诊断等智能功能应用的深度;换言之,知识处理、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应用的广度(普及率)、深度(覆盖率)。

  B.城市智慧管理普及率、覆盖率:城市智慧管理普及率是指智慧管理、智能技术在城市资源管理、市政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各种事务管理中应用的普及程度,城市智慧管理覆盖率是指智能调度指挥、决策等功能的覆盖城市管理全部业务工作量的比率,知识处理、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度(覆盖率)。

  C.智慧企业普及率、覆盖率:智慧企业普及率是指智慧企业数占城市重点行业企业总数中的百分比(%),智慧企业覆盖率是指智慧企业中自适应、自学习、自诊断、自进化等智能功能在城市重点行业、特色产业应用的覆盖率;智能调度、管理、知识处理、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在企业核心业务中应用的深度(覆盖率)。

  D.智慧居民、家庭的普及率:智慧居民普及率是指智慧居民(有智能技术知识的网民)占城市居民总数的百分比(%),智慧家庭普及率是指智能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百分比(%)。

  (3)智慧城市效益指标

  A.经济效益:

  a.人均GDP增加率,是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内,智慧城市建设后比建设前指对比人均GDP增长之比例(%)。

  b.劳动生产率提升率,是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内,智慧城市建设后比建设前对比全市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之比例(%)。

  c.投资回报率,指在对应的一个会计年度内,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总投入的收益率及投入/产出比。

  B.社会效益:

  a.对城市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改善的贡献率,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绿化、低炭环保、宜居环的促进作用,居民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的改善,用空气质量提升和发病率下降来度量。

  b.就业增加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智慧城市建设后比实施前本市就业人数增长比例(%)。

  c.居民满意度,老百姓幸福指数提升率,智慧城市建设后一个时期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建设满意度,老百姓幸福指数提升比率(%)。

  智慧城市评估方法

  1、单项评价指标的评估方法

  参照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制定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评估级别,分优、良、好、中、差五级;百分制,依次为85-100,75-85,60-75,40-60,0-40分;标准要随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定期调整。

  2、综合评价法

  通过专家参照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系数,按评价标准对各单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打分,通过各级指标逐级加权计算,进行汇总,形成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总的评分结果,把这综合评价分数可称它谓智慧城市发展指数。

  E=Σ〔Ii*Wi〕,E表智慧城市指数(总评分);Ii表示i个评价指标;Wi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ΣWi=1。

  根据智慧城市综合评分(智慧城市发展指数)划分智慧城市初级、中级、高级阶段:

  E综合评分30-50分,为智慧城市初级阶段,E综合评分51-80分,为智慧城市中级阶段;

  E综合评分81-100分,为智慧城市高级阶段;分阶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建议

  国家网信办信息化专家委牵头组织有关学会的专家,在调研分析现有国内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基础上集成创新,尽快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试行方案,首先在智慧城市部分试点城市进行评估应用试验,分析评估实验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修改完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估标准,形成可推广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以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健康、科学的发展。

  龚炳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六所

  文/龚炳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