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初体验(四)—人以气为天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养生,初体验
  • 发布时间:2010-06-23 10:29
  我外出讲课时,经常在开始时发问:“你是谁?”“你从何来?”“你往何去?”最近我更喜欢提问:“人以何为天?”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人以食为天。”虽是实理,但是还有比其更紧要的,那就是充满空间却又不占有空间,只可感觉,不可见到的“气”。

  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做一个同样的动作,那就是呼吸。可见有生命就有呼吸,有呼吸才有生命。然而一般人只以为维持生命最需要的是进食,不吃不食,就要饥饿,甚至死亡。殊不知道,水和呼吸比食物对人的生命更重要。实验证明,人在不进食光饮水的状态下可以维持生命七天;而在不能饮水的情况下,人的生命只能维持三天;若一旦闭塞口鼻,断绝了呼吸,只要几分钟就要死的。一呼一吸为一“息”,呼降吸升,生命就在息息相关之间,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如同鱼在水中,从不闭眼。

  宇宙的本源是气。任何万物一样,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物质即自然界有规律变化的结果。《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活在“气交”之中,“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人是什么?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又如《黄帝内经》而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体之气分为体内之中的内气和接受大自然精华的外气,又分为出生时带来的先天之气和成长中吸纳的后天之气。先天气为元气、真气,写作“”,由“精”炼化而成,是比“精”更精微的能量物质,其通过人体经络润养周遍全身,与“精”共同构成了人体必须的生命物质。人体真气的凝聚就是人体能量的凝聚,也是生命动力的培植;后天气指的是接受日月及大自然精华的呼吸之气。佛祖的彻悟也启示我们,生命的活力在呼吸之间,俗语说:“人活一口气。”

  《黄帝内经》继承了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成是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并且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势吞服天地给予的自然之气,能够“百骸”自然消除。气是一种物质的东西,类似无形,却能让我们周身内外都有“气感”。气在人体上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以“气”来形容感同身受,如被人骂了感受了委屈,我们称之为“受气”;发怒或心里不舒服,叫“生气”;生病了,体力差,手脚发软,叫“没力气”;讲话声音不响亮,我们说他“中气不足”;死亡又称为“断气”等等。从这些常用词语中不难看出,“气”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气”是物质与分子的一种运动,那么当这种运动发生变化或失常时,就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各种疾病。如中医上常说的“气滞”、“气郁”、“气逆”、“气陷”等等。

  “气”在人体中发挥释放和转化效能,是通过一个通道或路径的,这就是中医学独有的名词─经络。经者,常也,径也,犹径路之无不通也。在经络这个通道中,气可以沿着血管、神经的走行方向传递,也可以通过细胞之间的联系而传递。经络还是连接人与宇宙的天然通道。人是宇宙的细胞,所以儒家有“天人合一”、“浩然之气”、释家有“成住坏空”、“心无万物”、道家有“天地人和谐相应”之说,与天地同和,与自然同和,与心灵同和,人生百悟均在其中。

  呼吸是通过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互配合完成的。所以,我们中医讲养生之道,养生就是养气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又称为“血能载气”。血的生成与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脾胃的运化功能;二是气的充足程度。所以气充足是人体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中医也说“气能生血”,这也是中医在治疗血虚患者时运用补气方法的理论依据所在。

  几个月前,我在书店购得上世纪被称为“静坐养生的第一书”的蒋维乔先生著的《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其中讲到静坐在中国流传下来有几千年,最大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无病时候,可以防病,有病时候,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断地练习,就能获得很大的效果。书中介绍了蒋先生本人和另外三人静坐的神奇体验。按照他们的经验,一般的人经过三个月或更长一段时间(亦有一说为“百日筑基”)可使肚脐下三寸之丹田出现股股热力,往来鼓荡,不久会几次带动周身震动,几不自持,逐渐打通三关和任督两脉,然后能使性情安静,久病复愈,周身舒畅,健步如飞??人之修炼在于一动一静,性命之道亦在一动一静之间。只有动静结合,动静得当,生命的活力才会得到增强,才有益于健康。我们平时动的多,静的少,其实这种静坐是顺应了地球自转,是不动之相对的“大动”,是以神驭气,气守丹田,以此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

  中医讲的“气”,其实也是念头,心念动得多,气就消耗得多,人就容易虚。唯“静”可以颐神自守,调阳滋阴。有人说:兴趣和毅力是人成功的双桨。经过四个月的静坐、站桩和调节能量之法,清虚日来,滓秽日去,周身“蚁行感”一直连绵不绝,任性自在,我知道这是阳气在冲击周身的毛细血管中的“气滞点”,而且逐步向手脚掌、手脚趾等神经末梢挺进,心中甚喜。在气脉越来越充盈中我在体验着过程。四月三十日清晨,我照例在自家小院中迎着朝阳站桩,刚刚收功,突然周身上下大抖不止,很有节奏,章法不乱,我一下想起中医整体意识、良性意识、颤抖意识,这时真的得到了体验。这样震动约五分钟才逐步停止,从此若干天中,只要站桩就会出现类似的抖动情况,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快要打通任督二脉,行气与“小周天”的气功状态,但周身舒适通泰,神清气爽,我相信进一步的生命迹象也会如期而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人的生命长短,健康病患,是与人们日常食息动止有自然联系,然而大多人谨记“食色,性也”,整天把吃挂在嘴边,殊不知一口气上不来要比几顿饭要紧得多。但是由于人们要得饮食必须用金钱去买,至于空气,可任意在大自然中随时取得,所以相对的只知饮食的需求,而忘却呼吸的重要了,大道理就这么简单,但就是因为太简单了,大家才会轻视,这是人性的弱点。所以人之最最关键的不是“得食”,而是“得气”,如日月之经天,如江河之行地,如布帛粟粒之不可须臾离。

  宋代苏东坡有“自言此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之快语,人以气为天,所谓“一气不通,百事乖错”,气通则血脉通,通则不痛。至平常,也至神妙矣。古语说得好:“尽吾志者而不能至者,无悔也。”我想别的也就无需求了。(续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