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财富保卫战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产,房价,理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1-02 11:24
当下,房价疯狂上涨犹如坐上电梯;资本市场如同变化的季节天气;大宗商品市场企稳发力;汇率利率预期不定;投资通道亟待拓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手段来保卫财富,对于大多数中产阶层而言,尤为如此。
理财是个必选项
对于中等收入人群的界定从来都可能引起争议。一些专家认为将中等收入标准界定在年收入6万——12万元人民币左右,此外,家庭有一定数量的储蓄和其他货币性资产,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照此测算,目前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在3亿左右,尽管一些人调侃自己“被中产”。
在全国拥有数套房子的某财富管理机构总裁陆女士最近比较焦虑。过去几年,她买了好几套房子。因为工作忙,她没有时间“倒腾”房产,几个月前本想出手杭州的房子,结果发现G20之后,杭州的房价又涨了;她在上海的房产也是,一不留神就涨了好几百万。
她应该为此高兴吗?要继续看着手里的房子升值吗?——即使涨了这么多,如果有一天房价跌了呢?如果把房子卖掉还能投资点啥?房产之外,陆女士拥有600—3000万元可投资资产。作为专业人士,她目测了一遍当下股市、基金、外汇、黄金等资产类别的收益表现,又把目光投回了房市。
不少地方的房价在2016年下半年又一次开始撑杆跳,不绝于耳的“拐点”注定了姗姗来迟,没有人可以预测它究竟何时到来。股市距离上一年的腰斩已经一年有余,大盘至今尚在3000点艰难地攀爬,人们立于股市之门,进退两难。
房市和股市之外,基金、债券、理财产品、甚至是贵金属产品,像是一波一波的浪潮,似乎不能引起人们长久的关注,要么是信心不足,要么是兴趣不够。“钱往哪儿投”,的确让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中产阶层感到不知所措,但人们似乎又必须给口袋里的钞票寻找出路。正如采访中一位中产人士所言:“不投就意味着缩水。理财在以前是一个可选项,现在是一个必选项。”
于是,这个手握资产的群体选择了勇敢,用起杠杆和其他一切手段,展开了与房市、股市的博弈。他们希望资产价格下降,他们又担心资产价格下降。他们对未来有期许,他们对未来又充满了不安和焦虑。
卖房炒股?卖股买房?
中国老百姓的钱,不在房地产就在股市。2013年以前,大多数中小投资者的资产都在配置房地产,2013年股市开始赚钱了,他们又把钱放到股市里。人是财富的追随者,一定要看到能赚钱才跟过来,说白了就是跟风走。
时间是最好的解药,这句话在A股永远是真理。在限购政策下,有人猜想楼市资金要流入A股了。但是真的会如愿吗?历年来,中国投资市场都有“卖房炒股”和“卖股买房”的风潮。但目的并不相同,多数“卖股买房”的人往往是意识到市场处于高位,通过变现成固定资产,来限制自己再入市的冲动;而“卖房炒股”的人多数是跟风,是投机的欲望在作祟,后者往往更容易一地鸡毛。所以,剔除投机客,股市和楼市群体很难说是一类人,风险偏好也不一样,所以想让这群人入市,除非股市有极强的赚钱效应,这对于大病初愈的A股来说,并不容易。从国内经验看,股市楼市并不是跷跷板效应,在把房子当信仰的国度,楼市下跌股市不一定会涨,但楼市上涨股市一定会清淡,而且多数时候,楼市往往是股市的收割机。
即使楼市资金有进入股市的愿望,也并非立竿见影的事情。相比股市,楼市本身流动性和变现就弱,以本次调控的力度和突然,很多资金根本来不及撤离,被锁死在楼市,而在“买涨不买跌”的楼市,一旦形成房价下跌预期后,楼市资金想立即变现离场绝不是容易的事情。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曾表示,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会抱怨“卖房难”。此外,从政策层面看,国家绝不想让资金在股市与楼市里相互倒腾炒作,而是让其进入到实体经济里,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如何跑赢通胀?
很多人的想法是:股市有风险,生意要谨慎,还不如买房,稳定升值,资产有保障。不过在当下情势下,如果不买房子,手里的钱——不管是多是少,又该如何跑赢通胀,获得增值呢?
“当务之急是改变资产或财富管理战略思维。过去十年可能大家是主动管理型,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并获取较好收益,但从今年开始,大家可能要打防御战,安全过冬。‘现金为王’,等待机会。”光大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潘东开了个方子,“再不然就是分散投资,像专业机构那样做大类资产配置。”
屈指算来,可供中产投资的资产无外乎是:房产、股票基金、债券、理财产品(银行与互联网)、另类资产,外汇,黄金;包括海外配置等。
就高净值人群(600万-3000万资产)而言,歌斐资产机构业务部北京团队总经理景乃格建议,降低收益预期。如果说2015年目标可以是8-15%,2016,已经下降到年化5-6%。明年甚至更低。她认为投资者首先应该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央行货币政策,二是汇改过程。其次,以抗通胀为目标适当配置海外资产或投资海外产品。对富豪阶层(3000万资产以上)来说,适当调高跨周期产品配置,如PEVC等股权投资产品。此外,尽量多元化、跨市场投资,分散风险。而对于可投资资产大于30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波士顿咨询调研显示,产品定制服务是最为青睐的服务类型。其中,股权类投资最为被人们看好。中国目前产业并购浪潮来袭,项目估值上升、新三板前期的火爆增加了风险。美国PE/VC投资机会主要在TMT领域,特色在于技术创新;中国PE/VC投资TMT、文娱体育、消费和智能智造等方面。以股权投资方式参与创业创新,几乎是中产家庭财富增值效应、跑赢通胀的唯一通道。
我们再从海外配置来看,通过近几年的观察,荷马金融创始人叶程坤认为大部分的中产和高净值人群的海外配置主要是两类:基础配置,像去香港买保险;另外是基础之上的稳健型基金。不过,在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目前整个海外资产配置占比不及2%,而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特区基本上配置比例在15-25%,配置最高是30%的新加坡。目前中国投资者海外资产配置有一些特殊性,除了刚起步之外,也有资本管制方面的原因。
对于大部分普通中产投资者来说,他们的选择或许更为有限。可能的选择是,适当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此外是依托专业机构降低投资风险。
文/本刊记者 李明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