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是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老城区。一直以来,荔湾区都致力挖掘弘扬丰富的西关文化,尤其是去年该区提出“文化引领”的发展战略,借力亚运的契机将文化保护与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及环境优化有机融合,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和河涌治理,通过提盖复涌等工程,让广州的千年胜景——荔枝湾重现於世。为了更深更广地挖掘和展示西关荔枝湾千年的文化积淀,2005年开始荔湾首次举办“三月三荔枝湾仁威庙会”。“三月三”民俗文化是根据历史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及部分地方老者的回忆挖掘整理出来的,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进行恢复,继续保留了原来仁威庙会的传统活动。几年来,荔湾区的“三月三”民俗活动已成为广州较有影响的一个地方民俗文化品牌。而今年,荔湾区进一步挖掘提升了这一传统民俗,除了北帝诞、遊船河等活动,还恢复了转文塔、令会男女、放河灯等几已消失的传统习俗。
广州市荔湾区的这一举措,是岭南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一个新的开始,但同时也在提醒著我们,还有更多的民俗文化需要保护,这些源自人民传於人民的民俗,无须被动地由政府来挖掘来推动,应该在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应该由人民自发地组织和传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俗这个东西反而被人们抛之於脑后了。传统的婚俗是落后,传统的节庆礼俗是累赘,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将逐渐消失;压岁钱的味道变了,饺子的味道没了,元宵的意义也跑偏了。不敢想象,如果人类失去了民俗,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民俗起源於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它来自於人民,传承於人民,规范於人民,又深藏於人民,它是行为、语言和内心的基本力量。民俗是人民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它悄然地支配著我们、指导规范著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我们置身其间卻不为其所累,心甘情愿地被民俗同化著!既然我们一直以来都为民俗所“困”,而民俗又是我们的需要,那么,我们何不彻底地将其传承下去,让民俗文化实现真正的民推民传,使其保持原汁原味的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服务於民众的日常生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