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防災救災合作机制亟待建立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两岸,防災救災,合作,机制
  • 发布时间:2011-05-27 13:54
  日本接连发生强震、海啸与核能災害,相关的防災救災议题,成为两岸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也与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在当前两岸关係和平发展新时期,两岸加强防災救災领域的合作,这不仅有利於最大程度维护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也有利於推动两岸互信的建立,可谓一举多得。

  两岸建立防災救災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当前两岸建立起防災救災合作机制已势在必行。长期以来,两岸一直都面临重大自然災害的隐患。例如从地质结构来看,两岸均处於地震活跃区,大陆和台湾正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上。大陆位於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段,而台湾本身就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段。因此,海峡两岸都是地震多发地区。仅以台湾为例,在整个20世纪的100年中,台湾共发生8级及8级以上地震2次,7级及以上强震35次。此外,台湾岛上分佈著51条断层,其中已确定的地震断层就多达8条。因此,防御地震災害,已是两岸人民共同面对的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一方面,大陆有丰富的防御地震災害的经验以及设备规模。另一方面,台湾在地震科技的强震预测、地震速报、GPS观测以及地震预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水准。两岸如果能够合作,必将造福於两岸人民。

  除了地震災害是两岸人民面临的重大隐患外,包括颱风等严重的自然災害也基本在每年都成为两岸民众的阵痛。

  颱风作为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作为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災害性天气系统,其巨大的风力和暴雨,极易引发各种诸如洪水、泥水流等自然災害。颱风所到之处,往往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又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造成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颱风给两岸人民都带来了災害。事实上,台湾全岛以及大陆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每年都面临颱风的巨大威胁,特别是颱风每年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2008年台湾的“八八风災”,颱风给台湾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甚至影响到台湾的政治,如马英九执政当局一度面临严重的执政危机。因此,两岸大力加强在防御颱风方面的合作,无疑有助於降低颱风災害对两岸民众生命财产的伤害程度。

  此外,目前两岸都有一些核电厂在运转,如果类似日本因强震、海啸而引发的核能危机在两岸发生,其后果将相当严重。因此,当前两岸应未雨绸缪,加强在核能等领域的合作力度,这对於两岸双方来说,都是有百利无一害。

  两岸建立防災救災合作机制可行性大

  由於防災救災领域属於远离政治的非传统安全事务,其敏感度相当低,两岸在这方面的合作空间相当大,合作的可行性很高。当前虽然两岸关係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但由於两岸在政治领域及军事领域的进展仍然缓慢,两岸在高阶政治议题的敏感度仍然客观存在着,这是阻挠两岸关係取得重大突破的重大障碍所在。

  事实上,两岸在防災救災领域的合作也一直存在。例如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台湾方面也派出了救援小组参加搜寻活动。而在由於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事件,两岸核能管制过去已有20年交流经验,应该说有一定的基础。如果两岸能够加强在管制技术以及交流和紧急通报机制方面加强合作,这些都是不牵涉敏感议题的技术部分交流,都是可行的。两岸在核能方面的交流,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核能技术,发挥其效能,而且可以在安全方面开展合作,最大程度维护两岸民众的生命安全。

  同样,在防災救災等方面,两岸都有合作的空间。两岸距离相近,同文同种,语言相通,在災害面前,两岸之间的合作最为成熟也最为便利。两岸还有情感在内,这种合作的效能也相当彰显。

  事实上,从日本核能災变事件中,台湾当局已在拟定一些应变措施,探讨两岸合作因应,针对核能管制技术,进行较少涉及敏感议题的技术交流。台湾方面也将机动调降关税,从大陆进口关键零组件,因应台湾在日本震災过后可能受到冲击的电子产业。事实上,近期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公开向大陆喊话,希望两岸在核开发领域进行合作,以減少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遭遇的伤害。毕竟在核泄露事件中,这已不是哪一方的问题,也不是只有两岸问题,这会影响到整个区域。这说明台湾执政当局已认识到推进两岸在防災救災方面合作的必要性。这对於两岸合作有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

  单从互信的角度来看,两岸互信的建构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因为互信的基础並非仅仅是政策的宣示,最重要的是两岸人民的感情需要重新接触与交融。只有两岸人民都体认到,同根而生的血脈之情是无法割舍的,那么互信的基础就真正被奠定了。如果在自然災害面临,两岸能够携手合作,在危难之中见真情。这对於两岸互信的建构绝对是有帮助的。

  两岸建立防災救災合作机制亟待创新

  儘管两岸在防災救災合作方面的实例並不少见,但由於种种原因,两岸之间的这种合作仍然是松散的、个案化的,並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模式。因此,当前两岸应在建立防災救災合作机制方面亟待创新,当前,两岸双方应该因应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核能危机事件,著重应加强两岸防災救災合作机制的制度创新与模式创新。

  首先,两岸应通过两会的形式将两岸共同防災救災议题纳入两岸讨论的范畴之内。自2008年以来,两岸两会重启协商以来,两会已签署了包括十四项协议及两项共识在内的诸多成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说明两会是推动两岸关係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两岸应借鉴两会的功能与模式,可以把防災救災议题直接纳入两会讨论的议题之内。例如两岸可以考虑把防災救災纳入未来的江陈会协商之中,这样通过两会协商的模式来重点讨论,並推动两岸在这方面的合作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其次,两岸应以建立起常态化、功能化、机制化的防災救災合作机制为主要目的。

  对於两岸而言,在防災救災领域的合作不能仅以宣示性语言来作为推动动力,而更应有各种相应的机制来加以规范与落实,包括各种自然災害的防災与救災条例等都应明确的细则来加以规范。例如两岸可以建立起在颱风、地震、船舶飞机失事、泥石流等相关自然災害事件面临的救災措施,包括给予对方出入境便利通关、救災队伍的紧急组建、救災规模、物质、技术设备提供等等都应有具体细致的规定。

  最后,两岸平时应加强防災救災领域的预报、预警及监测等方面的信息分享与交流。

  自然災害对两岸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特别是台湾,由於地域面积较小,受自然災害的后果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势下,两岸加强相关信息的通报与合作,对於最大程度降低损害,及早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长、副教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