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两个“互不 ”无新意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台湾,马英九,主权,无新意
  • 发布时间:2011-05-27 13:59
  马英九3月9号出席海基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提出了两岸政治定位的新论调,即“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认为这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对等交流的基础。

  相较於马英九上台后,台湾当局一再宣称的两岸应“互不否认”,“互不承认主权”似乎进了一大步。这是因为,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在国际关係中,只有国家才拥有主权,如果互不否认,两岸就会出现两个主权,两岸关係就会变成“国与国”的关係。因而,互不承认主权避免了两岸关係变成“国与国”、“一中一台”或“一边一国”的关係,与“台独”做了区分。这显示出了马政府在推动两岸朝和平方向发展的意愿,也展现了马英九对推动两岸关係和平发展的善意与诚意。儘管如此,笔者依然认为马英九的两个“互不”无新意可言,归根结底依旧没有放棄对“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的追求。

  “互不承认”並不意味“自己否认自己”

  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国家才拥有主权。因而马英九所提出的“互不承认主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即一方面,台湾可以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另一方面,大陆也可以不承认“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可以看出,马英九所提出的互不承认指的是一方可以不承认另一方,但这並不意味著自己否认自己或者自己不承认自己。换句话说,台湾依然可以承认自己,即“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因而马英九的“互不承认主权”,表面看是与民进党、与“台独”做了区分,但依旧未放棄其对“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的追求。在面对主权问题上,台湾採取的还是各说各话、消极应对的态度而非积极主动的去维护整个中国的主权。“互不承认主权”与其一贯宣称的“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与其所坚持的“不独、不统、不武”的大陆政策立场、主张也基本一致。

  两个“互不”没有真正做到正视现实

  马英九在庆祝大会上特别强调两岸和平的重要性,希望两岸正视现实,认为“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也许是目前能够解释,並且实现两岸和平发展、对等交流最重要的基础。笔者认为这一定位没有真正做到正视现实。

  首先,自从1991年台湾颁佈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后,不再把大陆看成是“叛乱团体”,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陆的统治地位。而大陆方面,对於台湾的定位,到目前为止,虽然是希望採取务实的态度来定位,但是对於“中华民国”在台湾地区所拥有的治权还依然处於保持沉默不表态的状态。

  从两岸当前的现状来看,自从1949年内战后,两岸都没有在对方的领域内对对方的人民实行过管辖权。因而“互不否认治权”一定程度上是对两岸现状的一个描述,但是台湾无论是在经济、领土、人口等方面都远逊於大陆。如果这一定位成立,两岸的政治定位便成为“两个实力不对称、地位对等的政治实体”,在这一点上,台湾达到了其追求与大陆地位对等的目的。也就是说,假设这一定位成立,相对於过去沉默不表态的做法,大陆在定位台湾的治权上做了让步,採取了正视现实的态度,在推进两岸朝和平的方向发展上显示出了极大的诚意。

  其次,在国家四要素领土、主权、人民和有效的政府中,主权是国家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主权问题上,马英九希望“互不承认”,即台湾可以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主权独立国家”。

  从国际现实来看,全世界有170多个主权国家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係,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是联合国的会员国,也是常任理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与各主权国家建交,可以参加一切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参加的国际组织。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主权国家,就等於否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以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合法代表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显然没有正视现实。国际现实明确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主权国家。马英九宣称的台湾可以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与其一再呼籲两岸应正视现实的要求不符。

  综上所述,台湾在要求大陆接受其在台湾地区拥有治权这一事实时,並没有正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主权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这一事实。因而两个“互不”的政治定位没有真正做到正视现实,只是充分显示出了台湾方面对坚持与大陆政治地位对等的一贯追求。

  两个“互不”是基於大选考虑

  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大陆政策方面,纷纷提出各自的论述与主张,为2012“总统”大选热身。不可否认,马英九借出席海基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抛出两个“互不”也是基於大选的考虑。

  首先,马英九用“互不承认主权”将自己与“台独”做了区分,宣示了不搞“法理台独”,表明了其对两岸和平的追求,可以避免两岸关係出现民进党执政八年期间所陷入的停顿和不确定状态,有利於维护两岸关係的稳定。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争取到大陆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对台湾民众追求和平的心声做了好的回应。同民进党所宣示的模糊的两岸政策相比,这可以更进一步化解台湾民众对未来两岸关係的顾虑。

  其次,“互不否认治权”,抬高了台湾的政治地位,对民进党在选举中惯用的通过咒骂国民党“倾中卖台”、“出卖台湾主权”来赢取选票的手段做了回击,增大了同民进党抗衡的筹码,可以争取选民的支持与认同。

  两岸应共同维护中国主权

  “两个互不”一定程度上点出了两岸关係目前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即两岸都宣称自己的主权、领土涵盖整个中国,而自从1949年内战后,两岸都没有在对方的领域内对对方的人民实行过管辖权。也就是说两岸目前的政治现状是主权、领土重叠,治权互不隶属。但是两岸在复归统一的过程中,不是主权与领土的再造,言外之意,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两岸应该有一个共识,即两岸的主权和领土都属於整个中国,主权不容分割。

  马英九认为不管是依照“中华民国宪法”或两岸人民关係条例,无法相互承认主权,一旦相互承认主权,就等於是违宪,也等於是国与国的“两国论”。这一点没有错,但不能“相互承认”,是否就意味著需要被动地走向反向的“相互否认”即“互不承认”呢?如果都否认了,那么谁代表中国呢?显然,为了解決相互不能承认主权这一问题而採取消极的“互不承认”是不可取的,两岸需要做的应该是採取积极的态度来共同维护“两岸主权同属於中国”这一事实,而非在“互不否认”或“互不承认”上做文章。

  简言之,奠定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石才是两岸和平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在坚持“九二共识”和凝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应採取搁置争议和求同存異的方式来逐步推动两岸关係和平发展。主权问题应放在搁置争议之列。搁置争议就是要搁置代表权的争议,把双方的争议放在“家”的范畴之中。

  (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学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