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办被剥离融资职责 分层监管仍面临博弈

  • 来源:公司金融
  • 关键字:金融办,投资,经济
  • 发布时间:2014-07-11 13:52

  中编办前不久向各省级金融办下发了《关于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意见》,征求地方对未来中央和地方金融分层监管的意见。这一轮意见征求结果已于3月底前完成,并反馈给了中编办。据悉,《意见》初步划定了地方金融办的监管责任,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地区性OTC(场外交易市场)、典当四类;提出“省级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责不能够层层下放到市县政府,但是可以在市县设置监管机构实现垂直管理”。值得一提的是,还明确规定,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不能够承担地方发展融资职责和出资人职责。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意见》对现有的金融办体制将形成冲击。实际上,金融办最初被定义为议事协调机构,并不具有行政审批权,其主要任务是联系并配合“一行三会”和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当地的工作。然而,在经过2008年的机构改革之后,大部分金融办的定位得到了提升,在组织形式上,副省级城市的金融办以正局级建制为主,地市级城市金融办大都改为政府直属机构。同时,在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下,有相当一部分金融办还承担着为地方政府项目协调融资的职责。

  “有的地方金融办需要为地方政府项目筹措资金,那么就会协调农信社、城商行为地方融资平台提供项目资本金,不仅如此,那些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也向融资平台担保‘输血’的行为,这在广西、四川、重庆、河南等地十分常见。”中部地区某银监局人士透露。“这就等于否定了地方金融办的诱导融资、撬动投资的职能。”一位地方金融办人士直言。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金融办应该维护地方金融稳定、防范和协助“一行三会”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因而金融办现有的融资职能应该逐步剥离。地方政府需要促进融资,那么,亦可以将金融办改革成“投资促进委员会”或者具备投资功能的市场化机构来运作。

  对《意见》里某些条款的争议正体现了中央和地方在监管分权上陷入艰难“博弈”。

  《意见》中“省级政府的金融管理职则不能够层层下放到市县政府,但是可以在市县设置监管机构实现垂直管理”的提法也和现行体制大相径庭,这意味着,现在各级政府自己设立金融办的情形将被改变,市县以下设立金融办必须是省的分支机构,实现垂直管理。不过,在现实情况中,金融办为地方政府“代言”,与此同时,地方金融办往往还控制了当地金融机构的人士任免,继而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施加影响,这也让“一行三会”在地方的监管陷入尴尬。

  这种“博弈”还体现在,一些地方希望中央将更多的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权下放,但是中央层面出于风险等各方面的考虑仍将这部分监管权上收。比如,一些基层金融监管机构希望能把一部分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县市级农商行、农合行等的监管权力下放给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以增加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这在目前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次《意见》中,只有地方OTC是首次明确归地方监管的“新增项”,但是地方OTC规模非常有限。

  近年来,地方金融如何实现真正比较明晰、有效的监管,一直是摆在中央面前的一道难题。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