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时代”真的要来了?

  • 来源:公司金融
  • 关键字:工业机器,国内市场,外资品牌
  • 发布时间:2014-07-11 15:26

  有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正在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买家,在国际性工业机器人公司大肆抢占国内市场之际,看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如何在夹缝中寻求出路。

  1967年,为了弥补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困难,日本川崎重工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其技术,一年之内即研制出第一台国产“Unimate”机器人。

  经过十多年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过程,在80年代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推广和普及,既能代替一些人工,顶替一些繁重、重复工作岗位,还能有效减少、避免职业病。

  而中国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一汽大众从北美韦斯摩兰厂引进了第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线,逐步完成了工厂自动化转型,遗憾的是,中国一直没有真正形成自主品牌并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

  我们不禁疑虑,国内工业机器人为何发展如此缓慢?

  发展中遇到瓶颈

  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日本数控、自动化行业工作近十年后回国的创业者陈益民,据陈总介绍,2012年出身农村的他用自己的积蓄筹建了一个十人的研发团队,主要致力于高配置的工业机器人研发,以及针对客户具体要求的个性化定制,经历了将近两年的发展,成功的研发并销售了8台自己的产品,这其中主要通过陈总在数控行业积累的客户资源。

  据其介绍,目前,这个行业需要的是资本支持,“包括我们公司在内,我们也同样在筛选一个合适的项目,通过对这个项目的运作,吸引至少400万的资金,以扩大技术团队的实力,争取第二轮投资”。从陈益民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发展的一些瓶颈,首先,并没有大型的、专业的企业在这个领域深耕细琢,这种小而新的团队往往只能从零起步,摸索前行,资金、人才的短缺限制了企业发展的脚步。其次,核心技术薄弱,主要技术依然依赖于从国外引进,增加了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力。

  同时根据分析,外资品牌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占了中国国内市场份额超过90%,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占据前10位的以外资品牌为主,外资巨头把持八成以上市场份额,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令人堪忧,真可谓是在夹缝中寻求出路。

  加大信贷支持以及从低端机器人方面发力虽然在发展工业机器人的过程中遇到如此之多的问题,但陈益民依然对该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他表示说:“我们现在始终存在,没有死掉为什么?我自己都能撑这么长的时间,外面资金进来再死掉的,我觉得可能性很低。”可见,对像陈益民这样致力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自主创业者给予信贷支持,扶植其发展是多么重要。

  由此有专家建议,要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工业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同时想要在机器人产业上寻得突破,可从低端机器人方面发力,以此推动规模化应用,从而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解决,进而提高产品精细度和可靠性,并降低产品成本,积累经验后再进军高端市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快速成长中的新兴产业,虽然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潜力巨大,但面临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国内厂商必需练好“内功”,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与政府携手并肩,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文/张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