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并购医院的资源型发展模式不同,远程医疗则从技术领域为看病创造了条件及便利,同时,也蕴藏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及投资价值。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深化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将积极推动社会办医,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5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解禁处方药网络销售。
这对移动医疗的发展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
艾瑞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
那么,到底投资机构和移动医疗创业公司能否切到这100多亿的市场蛋糕吗?
显然,现在看起来还为时过早。
移动医疗盈利难
移动医疗创业者们希望成为医疗体系的颠覆者,对此进入者层出不穷。
5月28日下午,支付宝对外公布了名为“未来医院”的计划。据此,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平台能力,具体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
对中国医疗服务的普遍不满奠定了移动医疗产业的现实基础,而近期国内诸多政策的发布加速了这一进程。
不过,虽然进出者众,然而,至今盈利的创业者却非常少。
“实际上,很多移动医疗定位并不准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在“熵量大会”上说:“移动医疗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医院关心的,应该换位思考。”
出乎大多数移动医疗创业者们意料的是,物流是医院最为繁重的工作,他们急需找到降低医院物流成本并提高准确率的信息化手段。据统计,201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流水达到30亿元,卫计委管理的44家医院流水总和超过1000亿元。规模庞大的流水来源于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的进出。事实上,在医院中60%-70%是搬箱子的活儿。
刘帆表示:“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累人的工作,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好医院物流?”在刘帆看来,除物流外,移动医疗的第二个商机在于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质量。“目前,中国多数医院的设备很好,建筑很好,但老出事故,老遭人上访。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个东西,能够帮助大夫、护士解决医院安全质量问题。”
以用药差错为例,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护士表示:“在医院中时常发生用药差错事故,甚至还遇到过输错血的事情。”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医疗事故率高达1/300。刘帆坦陈,准确用药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很多医院发放的药品在离开护士站后就没有了任何监督。如果护士昨天很累或者刚刚在家里吵了架,就有可能造成差错。怎样通过信息化保证用药安全,来保证医院“最后20米的问题”。
医院的第三个“痛点”是医疗资源紧张及其带来的不平衡,三甲医院一床难求,二级医院床位闲置。据统计,中国二甲医院床位闲置率达到20%,造成不小的医疗资源浪费。
事实上,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移动平台早期选择的切入点正是医疗资源紧张现状,两家公司创立了“轻问诊”的在线医患交流平台,但两者的商业模式还未能促使医院或医生主动买单。
刘帆表示:“成功的移动医疗产品应该让医院和医生不用不行,而不是可用可不用。”人民医院启用的“远程视频查房”即是非用不可移动医疗设备。
2013年3月,人民医院与北京市隆福医院建立骨关节科病人手术后康复合作,人民医院为两所医院配备了远程视频查房的设备,医护人员通过可移动至患者床旁的移动查房车,实现与隆福医院的远程视频查房,可直观地看到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指导与教育。
“骨科病人在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六天转到二级医院,通过远程视频查房缓解了资源紧张和不平衡的问题。”刘帆称。
移动健康产业经营难
找准移动医疗的切入点只是向成功迈出的小小一步。
健康微能量创始人钟宏援引国际移动产品测试公司的数据发现,在200多万个APP应用中,有半数以上是“僵尸”APP,这些产品已经不再做更新、维护和服务了,并且APP产品成为僵尸的时间普遍在10个月之内,大多数只有三周的生命期。
德国调研公司Research 2 guidance则聚焦移动医疗APP,该研究机构日前发布报告称,当前全球移动健康应用的数量超过10万项,但大部分应用的下载量不超过5万次,营收低于1万美元。
在钟宏看来,移动医疗APP大多死在了推出之后的经营环节。
事实上,在红遍美国的健康管理类设备并非一定适合中国大妈,每天计算卡路里、用计步器监控运动量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在中国人群中得到普及。钟宏认为,这些风靡美国的移动医疗设备有违中国的人性。
除此之外,钟宏认为移动医疗APP应在专业与不专业中寻找平衡点。“不专业,早晚死,太专业,易找死,与医学专家合作要保持谨慎。”然而,健康数字APP的成功也有规律可循。
据Research 2 guidance统计,成功的移动健康应用下载量突破50万次,营收超过100万美元,Research 2 guidance的报告对这些成功应用进行分析后,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调查结果显示,营收模式基于服务而非传统的付费下载,1/3的成功应用主要通过服务获取营收;开放API允许应用接入更多数据,丰富自身价值;拥有丰富的产品线,超过1/3的成功应用发布了20多款移动健康应用;IOS是首选平台,3/4的成功应用选择了IOS平台而非安卓平台;经验丰富,超过50%的开发商进入移动健康市场至少4年;使用更多的开发工具,成功应用的开发商使用了更多工具,包括广告工具、分析工具、社交网络和存储工具。
(注:本文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相关稿件改编而成)
文/王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