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楚群:其实我是猪一代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周楚群,投资,猪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6 12:24
周楚群今年40岁,精干的寸头、健康的体态加上一幅文雅的黑框眼镜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一些。因此,初次见面的人很难想到他已经是有20年猪场经营经验的老手。
大学一毕业就投身父亲办的猪场工作,周楚群似乎正是畜牧行业定义的“猪二代”,但实际上,他加入的时候也正是猪场投资创业的初期,严格意义上,他与父亲一起是并肩作战的“猪一代”,经历了一个猪场投建、扩大、经受各种变故的所有创痛。
一般人喜欢拿“40岁退休”当作人生追求和成功的象征,对于潮州恒昌种猪场总经理周楚群而言,重任却才刚刚开始。父亲几年前淡出了猪场管理,现在三个猪场总存栏2300多头母猪的重担压到他身上,他有大把事要做,希望再奋斗20年,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响亮的品牌。
对周楚群而言,养猪是事业,玩信鸽是爱好,两者之间从来都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经过十多年的钻研摸索,随着父亲淡出经营,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猪场。打造种猪品牌,做猪肉专卖店,还畅想着延伸产业链,做肉制品,最后留一个可以继续耕耘的农牧品牌给子女,而不仅是几个猪场。因为他心里清楚,连自己都需要十年的时间去接受养猪业,那么自己的后代就更难认同一个单纯的养猪人身份了。
│前面十年,鲜进猪舍
1975年,周楚群出生在潮州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从事水电装修生意,受父辈的影响,周楚群从小就憧憬着在商场上驰骋的快意,以拥有自己的事业为理想。
凭着中等的学习成绩,周楚群考上了广州一个大专的建筑专业,他的考虑是读完之后可以帮父亲打理水电装修工作。1994年,周楚群毕业前夕,父亲突然兴致勃勃提出建猪场养猪的设想并征求儿子的意见,周楚群的态度却是“你爱养猪就自己养,反正我不是非得跟着养”。父亲跨界的想法起源于那几年建筑行业不景气,考虑到“无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怎样,老百姓还是要吃猪肉”,便跃跃欲试。
1995年,猪场的400头二元杂母猪到位,正常投产了。周楚群也在毕业后回到潮州,帮父亲料理工程生意,同时负责猪场的外围工作。“年轻人嘛,当时觉得养猪这个行业还是怪怪的,不想做那么脏的事,”不过,周楚群并没有消极怠工,曲线介入养猪业,“主要做市场工作,把猪拉到深圳去报关,出口到香港澳门,前面十多年很少进猪场,心里多少有一些抵触。”
轻描淡写的介绍背后其实是繁重的工作,周楚群需要每个月在潮州和深圳之间往返四次,跟司机一起把猪拉到深圳港口,“晚上七八点装车,早上五点到,然后报关、完成交易,回家。”
看似平淡而反复的肥猪“押镖”工作也有惊险时刻。97年的一个晚上,周楚群照常跟司机驱车送猪,半夜睡得正沉的时候,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把他惊醒,猛然发现车子被一辆集装箱车蹭翻了,马达声还在轰鸣,“当时以为车子要爆炸了,慌忙从破裂的玻璃窗钻出去跑开。”到了安全距离之后,周楚群才发现两个手掌和膝盖全是玻璃渣子。这事的后果是受了点小伤,丢了几头猪,但心理影响却很深远,周楚群至今不是很放心坐别人开的车,非得把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上才安心。
│上阵父子兵,亦有摩擦
出乎意料的是,周楚群以市场为导向的思考角度帮助他在关键时候做了一些良性决策,对猪场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初,周家猪场拥有的出口配额是2000头,完成配额量之后,周楚群还把猪卖到一些食品公司,由他们出口到港澳。由于出口生猪的价格比较高,出口量又有保障,猪场得以免受行情变故的影响。
由于供港澳的生猪在品质上要求高,在一次次挑猪过程中,周楚群锻炼出辨别生猪品质、瘦肉率的眼力,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育肥时公母猪分开饲养的模式,方便控制母猪的品质以供出口。在香港市场上,周楚群提供的生猪卖价居于市场中上水平。
由于出口生猪的品质较佳而且稳定,原先出口配额2000头增加到10000头,为了满足出口需要,周楚群考虑扩大养殖规模。分别于98年和2000年收购了两个猪场,有足够的出栏量便于优中选优,因此周家猪场成为潮汕地区少有的拥有持续20年供港资格的猪场。
所谓日久生情,随着猪场日渐红火,周楚群也慢慢产生行业归属感,开始过问猪场内部管理事宜,但由于自己的年少气盛和父亲的强势,这对“父子兵”还是有一些意见不合的时候。周楚群甚至遗憾因为意见无法统一,错失了几个发展的关键点。
“养猪要发展,很关键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种群(种猪场),这样扩场的时候才快,而且成本会小一点。比如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想引种,种猪就卖得贵,而且通常(体重)太小,如果有自己的种猪场就不会受到这种限制。”2009年以前,周楚群试图说服父亲把三个育肥场中的一个改为种猪场,但没得到同意。
在员工管理上,父子两代人的争锋也仿佛是时代观念冲突的缩写。周旋于三个猪场让周楚群跟父亲疲惫不堪,周楚群提出对猪场实行考核制度,对场长实施给予“技术干股”的激励措施,以调动员工积极性,能够当成自己的猪场进行管理。父亲再次表示反对,认为猪场是自己的,凭什么拱手分给人家。
在最初的十多年里,父子的合力使猪场从400头母猪的存栏量发展到2300头母猪,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摩擦不断,“年轻人好强,如果不能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办法去做,就觉得没意思。中间有一两年没心思做养猪业,自己倒腾一些事。”周楚群的这席话道出了养猪人代际之间的感慨。不过,毕竟是自己家的产业,委屈过后还是要接着想法干好,在对内对外的历练中,周楚群也脱去了青年时期的意气用事,变得成熟稳重。
│留一个品牌给后代
看到儿子在商场的成长,父亲在几年前把猪场管理权悉数交给了周楚群,并严格遵守“谁当家谁话事”的原则。周楚群的经营自由度大了,责任也跟着大了,不同的是,这时的责任是他自己给自己的。
周楚群对猪场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变,其中最显著的是给核心猪场的场长配了10%的干股,“看上去成本很高,其实不然,只要猪养得好,原本一头母猪年提供肥猪18头可以增加到19头,增加的人工成本跟一个猪场增加的收益比起来微不足道。”
2011年,周楚群如愿以偿地建成了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种猪场——潮州恒昌种猪场,除了可以提高另外两个育肥场的更新率以外,还能对外出售。周楚群定位清晰而务实,先从地区性品牌做起:“潮汕地区做种猪的比较少,需要引种往往要走得很远,比如以前要补充一两头杜洛克,要跑到珠三角、甚至湛江去买,运费都要上千。”
2015年,周楚群又打起了自建“猪肉专卖店”的主意,他对自家猪肉的优势很清楚,那就是安全性:“连续供港20年说明我们的猪肉品质是有保障的,现在的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渐渐高了,我想做平价的安全猪肉,符合本地人们的需求和消费水平。”
如果顺利的话,周楚群还打算继续延伸产业链,做肉制品,等20年后他退休时,他希望留给子女的是一个可以继续耕耘的农牧品牌,而不仅仅是几个猪场。
这样的考虑跟周楚群本人的类似经历有关,从小热衷于玩信鸽的他在养猪之余跟朋友合作成立了一个养信鸽的公棚,精通信鸽所有饲养、调教的环节,并经常在比赛中获奖,一年下来,光信鸽的拍卖价、比赛奖金过千万。
“其实养信鸽跟养猪一样的,也需要打疫苗、除虫、注意营养……”说起信鸽来,周楚群可以滔滔不绝,无疑对于钻研信鸽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热情,对他从事商业有着潜在的作用,但父亲却认为他在玩物丧志。
显然,周楚群不想把代际之间的不理解延续到自己和子女身上。
《农财宝典》记者 林远 康杨明 统筹 钟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