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限条件下的医院设计——上海朱家角人民医院方案设计探索

  摘要:文章介绍了上海朱家角人民医院的方案设计,方案因受到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的影响以及投资、规模和高度三控指标的限制,将城市规划、功能流程、地域特色、经济造价等多种因素整合在一起,探索了建筑的功能与逻辑、空间与形式、传统与现代、景观与生态的融合设计。

  关键词:方案设计;三控指标;现代化医院

  一、背景分析

  (一)人文背景

  朱家角是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保存最完美的古镇之一,素有“上海威尼斯”之称,小桥、流水、人家,青砖、黛瓦、白墙是江南水乡最真实的写照。

  (二)建筑环境

  2002年开始,一场由政府主导,建筑师参与的新城建设运动在青浦展开,称为“青浦实践”。这场运动中提出“新江南水乡”概念,即“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延续传统文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它不仅体现在风貌,更是刻意创建一种基于传统、地域、生活的当代城市空间。该项目即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中应运而生。

  (三)三控指标

  该工程在设计之初就受到3个指标的严格控制:

  规模控制——新院区一期工程床位数为200张,总用地面积约13340㎡,根据床均用地面积要求,实际需要用地面积约为26000㎡,用地面积严重不足,为方案的总体布局带来了一定困难;规划总建筑面积21600㎡,尽管基本满足综合医院标准中床均面积指标要求,但医院实际上还兼具教学和科研功能,根据计算实际所需面积约为28000㎡,因此建筑面积不足为平面设计、功能组织均带来了一定困难。

  投资控制——项目预算造价为4800元/㎡,对于新建医院来说资金较为紧张。如何在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建设一所功能齐全、流程合理、设施先进同时具有“新江南水乡”风格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是设计面临的挑战。

  高度控制——项目位于青浦风貌保护区,根据要求该项目建筑的总高度需控制在24m之内。

  二、设计目标

  (一)注重与城市的协调设计

  针对建设地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周边的建筑环境和景观环境进行整合,注重与城市设计的协调。

  (二)营造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

  充分考虑基地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把基地营造成为花园式环境,并将医院有机地融于自然环境中,配合当地的总体规划,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为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创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

  (三)突显现代化的医疗建筑

  方案设计从现代医院建设标准出发,使建筑从内到外都突显现代化医院的特性。医院内部按当前流行的现代化医院标准及空间环境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建筑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强调医院内部的高效率医疗服务体系。建筑造型上着重强调整体建筑的空间感和体块感,简洁的线条及硬质材质的组合使用,构筑了具有现代感的医疗建筑新形象。

  三、设计策略

  (一)功能——逻辑

  合理的功能布局是医院设计的立足点。由于项目规模受到严格控制,合理的功能布局就显得更为重要。设计采用集中式布局,医疗区位于核心位置,后勤、行政区附属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土地,同时还便于医疗流程的高效展开。

  门急诊区位于基地北侧,紧邻主要出入口广场,方便患者的进入和救治;医技区位于门诊与病房中间,通过两条纵向医疗街紧密相连,方便患者到达;病房区位于基地南侧,利用垂直交通系统,住院患者能快速到达各护理单元区,所有病房均朝南布局,享受充足日照的同时还能欣赏淀山湖大道的景观资源。

  该项目为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在总体规划前,既要考虑一期功能的完整性,同时还要兼顾二期发展的可行性以及整体功能的完整性,所以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三横两纵”的功能结构来组织全院医疗流程。“三横”即门诊、医技、病房横向依次排开,通过两条纵向连廊串联,保证医疗流程的高效运行。同时,医疗体系整体可以从东到西进行拓展,为未来二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空间——形式

  采用“模块化”布局方式,三层医疗街贯穿医疗区,通过对医疗动线的合理规划,形成从“医疗街”——“垂直交通点”——“候诊区”——“诊疗区”的就诊流程。医疗街在人流汇集区域设置竖向交通,患者乘坐自动扶梯迅速抵达目标楼层。扶梯附近设置无障碍电梯厅,确保患者移动便利性。

  门诊单元为模块化布局,模块迎合人流方向,通过并联的方式插接在医院街上,每个模块都是一个末端单元,避免穿越,利于管理。标准的柱网体系保证医疗模块能够适应医疗功能变化要求,实现通用性原则。医疗模块前区与医院街相接设为患者区域。医护人员工作用房设置在医疗单元的后区,通过内部连廊连通,较好地实现医患分流。同时实行二次候诊模式,为门诊单元创造了良好的就诊秩序,每个诊室均有较好的自然采光、通风,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舒适的诊疗环境。

  公共空间的塑造上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利用周围景观资源,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诊空间环境。门诊大厅、医疗街、各功能空间入口、过厅、走廊等公共空间注重个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塑造、注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开敞明亮的室内空间引入优美的自然景观,极大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精心设置的内院及中庭,确保每个公共空间都能获得充足的采光通风。

  (三)传统——现代

  风格:定位为“新江南水乡”风格。主要设计思路为:在有限的投资内,尽可能的吸取当地建筑元素,包括体量、色彩、材质、建筑装饰等,同时运用新的建筑语言和现代技术诠释当代文化特征,塑造具有建筑文化底蕴,符合医院建筑功能特色的建筑形象。

  色彩:在整体色调上采用黑白灰的“水墨基调”,与周围青砖黛瓦的景观环境和空气清润、景色秀美的湖山形态相统一。

  材质:外立面沿用传统的灰色面砖,同时增加了不同的色差组合,增加了建筑表面的趣味性。局部采用现代材料,如玻璃和金属等,在兼顾传统的同时,充分体现建筑的现代性。质感粗狂的砖、石与细腻玻璃、钢材形成对比,深色型材、白墙、灰砖色阶形成对比,试图创造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营造具有“新水乡风格”的建筑氛围。

  (四)景观——生态

  总体景观设计以“生态、自然、绿色”为基础,少量人工雕饰做点睛的“颐养型”景现。根据绿地的位置、功能,将绿化定义为广场绿化、景观绿化、庭院绿化和屋顶绿化。

  广场绿化:临石家浜延伸段设置院前景观广场,展示现代医院形象。

  景观绿化:在院区设置大面积主题景观绿化,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活动、休闲场所。

  庭院绿化:医技、病房建筑的围合造就了庭院绿化,成为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服务于那些可以自由行动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轻松漫步的自然生态空间。

  屋顶绿化:医技楼屋顶设置屋顶绿化,既达到保温节能效果,又为病房提供较好的视觉景观。

  下沉式广场:位于院区东南侧,为值班宿舍提供自然采光和良好景观,形成可供休憩的下沉休息庭院。

  生态策略:建筑内部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减少对人工环境的依赖。在门诊、医技、住院顶层均设有架空层或屋顶花园。夹层结合建筑形象采用轻盈通透的百叶形式,取消围护墙体,达到很好的隔热通风效果。内庭院的设置,在气流组织上形成“烟囱效应”,加大了通风量和空气流速,形成良好的微循环小气候。

  四、结束语

  上海朱家角人民医院虽然规模较小,但其众多的限制条件和丰富的地域内涵激发了建筑师的创造思维。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将城市规划、功能流程、地域特色、经济造价等多种因素整合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一座形象优雅、结构形式合理、功能流线清晰并融入城市文化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武英.青浦实践:不同寻常的解读[J].时代建筑.2006(4)

  [2]吕志新,宋学贤,苏黎明.中医文化与现代医院建筑的融合——记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9)

  [3]刘弥.现代医学模式下的综合医院门诊楼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05

  [4]吴巍宇.城市中心区医院迁建工程设计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4(2)

  文|邓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