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退出中国市场始末

  虽然MSN已成为历史,但MSN的“谢幕”给互联网和非互联网公司都敲响了这样的警钟:任何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得以生存,都必须审时度势,因需而变,也必须将用户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始终抱有开放的心态。

  曾经一度占据全球60%即时通信市场份额的MSN,从辉煌到没落都经历了什么?在中国即时通信市场,QQ与MSN的竞争又是如何展开的?MSN又如何从“一步错”到“步步错”最终走向衰退?大张旗鼓进入中国的MSN没能在中国市场大放光彩,微软在2014年10月31日正式宣布对外关闭MSN,此举也表明了MSN结束了长达15年的即时通信服务。

  MSN高歌猛进

  MSN“出生豪门”,作为较早进入即时通信领域的公司,MSN一开始确实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字、图片等简单信息数字化传递的需求,带着微软的光环笼络了一大批客户。1995年,MSN网络在美国推出。相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简称,MSN的全称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很多人并不熟悉。1996年美国使用MSN拨号接入Internet的用户就突破了100万。1997年,微软收购了Hotmail,并将其800万用户资源整合到MSN网络麾下。这次整合之后,微软开始不断将MSN网络与麾下多种网络服务进行关联。这都依赖于一项关键技术—Passport(护照)认证技术的成熟。

  简单地说,Passport认证技术能够提供“一次登录浏览多个网站”的服务,即登录MSN网络,就能同时浏览hotmail的邮箱,接收MSN的新闻。网民可以“一账号登录”享受微软所提供的多项服务。以上都只能算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MSN,即MSN Messenger的前世,其诞生的元年应从1999年算起。

  1999年,MSN进军即时通信市场,推出MSN Messenger,开通首周就吸引了70多万用户。这就是广大普通用户口中所说的MSN,实际上只是整个MSN体系中的一个即时通信服务。因为拥有广大的用户,所以具有更高的知名度。2001年,MSN Messenger的活跃用户达到了2950万,MSNHotmail活跃用户超过了1亿。到2003年,MSN Messenger服务的每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亿。

  2004年,MSN宣布推出MSN Spaces试用版。Spaces兼具博客、微博、开心网等当下多种流行应用的特质,曾经红极一时,也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社交网络的雏形。然而MSN Spaces的结局相当令人惋惜。2010年,微软突然宣布关闭MSN Spaces的服务,大量用户被迫迁徙,造成了MSN大拨用户的流失。

  2005年,微软推出升级版的Windows Live,新的服务还包括Windows Live Mail、Windows Live Messenger等。也正是在这一年,经过长时间的努力,MSN终于“曲线入华”,MSN与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美斯恩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后,正式进入了中国。“加我MSN”成为网民间的常用语。MSN的外来背景也被广大白领青睐,高端路线走得顺风顺水。

  同年4月,微软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联投)合资组建上海美斯恩公司,双方各占一半股权,借此,MSN正式在中国落地。这一年,在几乎没有任何宣传和本地化支持的前提下,MSN在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份额达到了10.58%,众多职场商务人士将MSN作为线上联系的“标准配置”。进入中国市场,仅仅4个月的时间用户增长25%,简洁的设计界面受到了白领用户的青睐,一度成为商务社交的必备“武器”,2008年高峰期的市场份额曾超过60%。而此时,QQ虽然在中国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MSN还是成为了一些企业和商务人士的首选。

  QQ力压MSN

  不过MSN的“豪情壮志”没有撑过太久,水土不服、用户体验、固步自封等缺点逐渐在市场暴露。与其说MSN是倒在了与竞争对手QQ的较量中,不如说是被自己打败,输在了时代更迭的浪潮中,而这也启示后来者必须抛弃故步自封和傲慢自大的心态,勇于去创新和改变自己。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正所谓是一步跟不上,步步都得落后头。MSN与QQ在即时通信市场的之争,最终以QQ获胜;MSN退出中国即时通信市场。QQ在本土化运营、用户体验、商业模式上都更胜一筹,而MSN缺乏创新、适应性差、运营问题多等导致其失败。

  从互联网影响品牌行销的因素上看,一个传播平台的受众群是最关键的一点,而受众群的数量、忠诚度、消费水平、年龄层次,都会直接影响到利用这个平台行销的品牌传播效果。专门从事网络广告发布的互通广告公司周波先生说,门户网站体现在数字上就是点击率,而即时聊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用户。

  早在1998年,马化腾以其敏锐的IT市场触觉断定IM(即时通信)软件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迅速推出了IM软件OICQ,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创新,QQ诞生了并迅速累积起大量用户群体。与其他同类别的IM软件相比,QQ凭借多样全面的功能和极具亲和力的界面,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如今除了在功能和界面上的改进,QQ还将音乐、邮箱、SNS社交、游戏、影音娱乐等整合到IM上,在聊天过程中触手就能享受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

  反观MSN中文版,单从界面上讲,MSN相对古板的界面风格使其很难与用户“一见钟情”。这也是诸多品牌倾情QQ的一大原因,QQ让人过目不忘的产品形象,总是走在同类产品的前列。而实际上,MSN本身品牌实力是非常强大的:1996年诞生的MSN是一个集新闻、搜索、即时通信、门户于一身的混合体,在全球范围向消费者提供互联网服务和向企业提供商业机会与商务平台,每月都有超过4亿的用户访问MSN,目前它是美国三大门户站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但是进入中国以来,微软庞大的MSN业务“赤裸得只剩下沟通功能与邮箱服务”,并且一直沿用下去。

  果真好景不长。2012年,MSM的用户数仅有4500万,而QQ却达到了6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六七年间,QQ上演了漂亮的“逆袭战”。腾讯QQ,虽然从界面来看,一直未改“活泼”本色,但内在却是愈发商务和娱乐“通吃”。MSN却没有抓住“先天优势”,步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反倒节节败退。不少MSN的忠实用户都认同这样的看法,与其说是被对手击倒,不如说MSN完全是“被自己打败”。

  在如今这个用户用脚投票的年代,各类网络应用言必称“用户体验”,而MSN却在用户体验上“失分”大把,使用问题不胜枚举。比如频繁掉线、信息丢失、无法传送大容量文件、盗号多、病毒链接多、广告信息多、垃圾邮件多等等。老问题始终得不到改善,新问题又不断冒出来,让用户们十分苦恼。

  从2013年第一季度起,全球范围MSN服务将被Skype全面替代。虽然中国内地仍能使用MSN,但许多人的MSN好友名单上,灰色头像(表示不在线)早已多过彩色头像了。中国网民放弃MSN,或许比其他国家地区更早。

  MSN“谢幕”中国市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巨无霸”微软尚且在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其他无暇顾及,MSN的发展乏善可陈。坏消息也接连传来。2010年MSN Spaces停止服务,2014年Windows Live Messenger停止服务,所有用户强制迁移到Skype上。15年,对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已经算是“长寿”,然而却不免走到尽头。

  MSN的失利被很多人看作是国外巨头难以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的最典型案例,但其实不是这样。当年在MSN辉煌时期,QQ做了非常多产品功能上的优化,迎合了一大批“小白”用户,而MSN几乎没有任何进步,死板的沟通界面、没完没了的广告、糟糕的体验……这些直接促使精英人群也不堪其辱,转投QQ的怀抱。2013年8月28日,中国的MSN用户收到了一封微软Skype官方发来的邮件,邮件中写道:“中国区Messenger服务将于10月31日关闭。但不用担心,您的联系人不会丢失。系统内所有在线通信服务会整体迁入Skype,意味着一个时代将结束。

  1999年MSN成立之时,Messenger几乎垄断了当时全球的即时通信市场。那时候QQ还尚且叫做OICQ,虽然它的出现抢夺了MSN的一大半市场,然而在当时还是有不少人将MSN视为工作的软件,而QQ则为休闲娱乐的工具。并且伴随着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内即时通信软件的迅猛发展,微软的MSN虽然在国内用户数量上不及腾讯的QQ,但其在白领阶层的受欢迎程度长期不输于QQ,“MSN是商务工作的体现”,不少人的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了几年之前。

  有专家表示,MSN定位为商务人士社交工具本身就是个错误:“即时通信的优势在于及时性,满足用户日常社交功能。MSN在微软内部是边缘性产品,更新频率极慢,断点续传、表情功能的贫乏,注定它会被消费者抛弃。

  MSN虽然已经被Skype取代,但是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其地位还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我国,MSN早已被QQ挤到了边儿上。曾任微软中国总裁的唐骏认为,微软没能把握好中国用户的需求,用精英思维方式来对待平民草根的互联网时代,今后可能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即时通信市场启迪路

  即时通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业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除了我们熟知的QQ、MSN之外,移动飞信、阿里旺旺、米聊、YY语音等也属于即时通信。即时通信是互联网时代的见证者和典型代表,许多网民的互联网生涯就是从它开始的。

  不得不承认,即时通信软件带来了互联网通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在没有即时通信软件之前,我们通过邮件传递信息,然而邮件远不如通讯软件方便和快捷,并且即时通信软件可以文本聊天、视频聊天。就目前看来,腾讯垄断了国内的即时通信领域,如今没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可以在这方面赶上腾讯。Skype虽被微软力推,然而我们从“微软小冰”的事件上就可看出,想要赶超腾讯并在即时通信市场上分一杯羹,实为不易。

  但是,一个是曾经全球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一个则曾经的用户数只有2人(指马化腾和张志东),但二者的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在MSN即将退出全球即时通信舞台的情况下,中国土生土长的QQ却一路不停地创造奇迹。MSN与QQ本来走的一样的路,最后却走向了殊途,对比二者的发展之路,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用户才是市场,不能满足用户使用习惯和心理的产品,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替代。可以看出,即时通信软件的成功不外乎两点:得心应手的用户体验与使用的免费。免费的使用是发展用户庞大数据的基础,而不断革新的用户体验是即时通信成功的制胜法宝。

  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MSN又被远远地甩在了后头。在早期MSN并没有推出官方的APP,当推出了手机MSN后,用户早却已习惯了腾讯的多平台、多内容的服务。手机QQ、手机QQ浏览器等腾讯应用的接连打通,加上腾讯移动IM产品微信的爆发增长,腾讯微博的持续发力,QQ的移动线产品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相互补位,合力出击以达到“1+1>2”的效果。变化的背后凸显的则是当前全球最大的IM(即时通信)软件服务商MSN在进入中国市场七年时间后,正在面临着用户流失、市场份额下滑的尴尬和失落。

  与此同时,最近两年来国内即时通信市场竞争火热,尤其是在移动IM领域,多家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等纷纷涉足这一市场。自2011年以来,微信、米聊、有你、云聊、陌陌等一大批移动IM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大电信运营商也争相推出了“翼聊”、“沃友”以及“飞聊”等移动IM应用。这些新移动IM软件的发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挤占着MSN等传统即时通讯软件的市场空间。

  易观智库EnfoDesk发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IM市场季度监测》显示,当季中国IM市场活跃账户数达11.6亿,环比增长4.2%,同比增长17.1%。腾讯QQ、阿里旺旺、飞信三大产品的表现均领先于MSN,排在第四位的MSN仅占4.6%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不仅仅是QQ与MSN拉开了差距,阿里旺旺、中移动飞信等后来者也都凭借清晰的功能定位和成功的商业运营走上了差异化成长的道路。

  MSN的“谢幕”给互联网和非互联网公司敲响了这样的警钟:任何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得以生存,都必须审时度势,因需而变,也必须将用户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始终抱有开放的心态。与其说MSN是倒在了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不如说是被自己打败,败在了微软的故步自封和傲慢自大的心态下。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场即时通信革命的到来吧!

  文/李闻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