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到现实

  “我就是奔着信息中心这个部门来的,我大学专业学的是计算机应用,对信息化特别感兴趣”。谈起当年进入山东泉林集团(简称泉林集团)信息中心的感受,李庆忠依然热情满满,但他知道坐上CIO的位置并不轻松,随之而来的是要担当更多的责任、风险和压力。于是,从分销系统的建设、网上招投标系统的开发,到仓库核算系统的建设、销售和电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再到集团BPM流程管理系统的开发等,虽说一路坎坷,但李庆忠依然坚持。他苦笑道:“有时候真得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不理解?

  在泉林集团11年,在信息中心近10年,可以说李庆忠已经对集团的业务和信息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回忆起初到信息中心的时候,李庆忠坦率地说:“当时心里没底儿,真是没底儿啊。”其实这种感受很是正常,虽然怀着一腔热情,也离自己的理想近了一大步,但那时候李庆忠毕竟刚刚涉足企业信息化建设,而且对公司的业务理解还不够充分。

  “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倔强,和很多业务部门经理都发生了工作上的摩擦,有时候我认为是对的,无论从技术、管理或者从控制风险来说,就应该按照我的思路做,但是到了业务部门那里,他们却不这么认为,当时我也很苦恼,为什么他们不理解呢?”

  没有人主动来告诉李庆忠这个“为什么”的答案,于是他主动出击寻找办法。一开始李庆忠先去和关系比较好的业务人员聊天,主要是了解他们的心声,以便逐步发现问题。

  开始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李庆忠很执着,又找到了几个部门经理去沟通这个问题,其中一个部门经理的话点醒了他。“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问了我一连串的问题,包括我做系统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这个部门经理认为,如果是要提升业务的绩效,提高工作的效率,就不能让业务停滞,不能为了上项目使正常的业务运作受影响。”李庆忠说道。

  后来这个道理他也慢慢理解,上信息化的项目就像修路,不能为了保证修一条很规范的道路,就把整个路都堵死了,让所有人都不能走。这样的项目影响了业务,反而是不能达到目标的,如果强硬推下去,不仅业务部门会反对,领导也会认为这个CIO不合格。

  从这件事中,李庆忠认识到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并且要讲究技巧,要多看看自己能为业务部门解决什么。慢慢的,在一个个项目的打磨中,李庆忠学会了协调公司管理规范化与业务部门需求间的平衡,学会了更巧妙地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也抓住了做信息化主管的内涵:要定位在战略与管理层面上,懂战略、会管理、了解业务才是最关键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李庆忠也寻求着自身的转型,从偏技术到重管理过渡。

  为什么被拒绝?

  据了解,2011年,李庆忠在做一个集团分公司的销售管理系统时,连续做了3个方案都被领导退了回来,看着一个个他认为“完美”的方案被拒绝,他夜不能寐地思考:“我真的错了吗 哪里错了 和领导深入交流后才发现我只做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技术方案,却根本没有配套的管理方案,没有完全理解业务的动作模式和流程,也没有闹清楚领导真正想解决的问题。”

  这件事对李庆忠提出的最大的挑战是,怎么让高层认可自己的想法和建设思路,这就要求在向高层汇报信息化项目时,多问自己几个什么,比如领导关心什么,现在有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说要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不能为了做信息化项目而做信息化。

  理论永远需要实践去证明,但李庆忠的实践之路走得并不那么顺利。李庆忠介绍,泉林集团的前身为高唐县造纸厂,始建于1976年,是以秸秆制浆造纸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大型集团化企业,下属24个子公司,公司主导产品有精制本色浆、本色文化纸、本色生活用纸、食品包装盒、黄腐酸肥料五大类上百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那么作为一个典型的集团型企业,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做管理呢?

  这也成为了李庆忠思考的问题。

  李庆忠回忆道:“当时我就确立了从集团的业务、管控、战略的维度去做信息化的初衷,在这种想法下我做了一个决定,就是首先要做集团的管理咨询,通过管理咨询促进管理提升和信息化落地,这种想法还是很大胆的,但我认为很有必要。带着这种想法我就去说服我的上级领导,并且用几个月时间罗列了集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觉得我们信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这个项目,然后我就去找咨询公司,当时动静比较大,几乎国内各大咨询公司都让我‘折腾’了一遍来做方案。”

  李庆忠讲的热火朝天,这个项目听上去一定会是大获成功。可李庆忠淡然一笑道:“最后到了集团一把手那里,只批复了四个字-时机不到。”这个打击要比之前任何一个打击都大,几乎倾注了李庆忠所有的心血,同时耗费了那么长时间,调研了那么多咨询公司,为什么不同意呢?这个问题当时李庆忠也一定问了自己很多次。

  但这一次李庆忠很冷静,“在反思中,我意识到自己还不能完全站在整个集团战略的角度去审视,包括集团扩张、融资、转型等。如果一个集团大的管理框架和业务没有稳定,坦率地说去做大的信息化建设和调整,失败的机率非常大,对整个集团来说也是威胁。”

  为什么要“折腾”?

  经历如此多挫折后,李庆忠的理想还在吗?其实无需多言,从泉林集团的信息化项目中便能得到答案。目前泉林集团信息化最有特色的是网上招投标系统,在公司决定要上网上招投标系统之前,李庆忠就做了深入考察、研究,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招投标系统,但是都不能完全满足泉林集团的业务需要,特别是要实现招标、竞价相结合,并且可以转入计划和生成订单,做二次开发的难度很大。于是,李庆忠又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购买BPM平台,甲乙双方合力共同开发。经过严密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系统于4个月后正式上线。经过一年半的运行和调试,现在系统运行稳定,每个月都有好几亿元的采购项目在上面完成,为公司的透明采购树立了良好形象。李庆忠知道做“小白鼠”很痛苦,但创新的工作必须这样,这也是泉林集团的特色。

  “在保证足够的技术洞察力和风险管控力的基础上,要敢于做决定,敢于承担责任。创新与风险同在,创新有风险,选择需谨慎。”这是李庆忠在这个项目中得到的启示和总结。而从李庆忠进入信息中心的近10年来看,仿佛都在探索、试错,然后再前行。无论是一开始有点“愣头青”的做项目,还是后来的大胆转型做管理,他从未安于现状,也未守着CIO这个职位停止不前。

  “我们的信息化项目随着公司的管理规范化和集团管控的需要,这几年刚起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我们应该多向同行企业学习。我总觉得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守着那些已有的东西过一生。”他还认为,目前的IT大环境非常好,要能快速适应这种趋势,比如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精益生产、精准营销;利用移动社交在改变企业营销模式的同时,还能带来企业办公的变革。这种IT大变革的环境,迫使生产制造型企业改变营销模式,考虑轻办公、考虑O2O,组建自己的电商平台,这些都是IT对企业的直接影响。

  文 本刊记者张贝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