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薇:加工是实现渔业强国的有效路径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朱蓓薇,渔业,水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31 08:32
9月13日-14日,第三届全国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承办,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王涛副校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晴副院长、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和分别致辞,本次大会共有30个主题报告,囊括了目前国内淡水鱼消费与加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国内外水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趋势,淡水鱼保鲜流通与品质控制技术等多个方面。
我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并且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温带,大陆海岸面积占到了全国陆地面积的1/3,所以我国的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水产品总产量已经持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鱼类是水产资源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但不是水产加工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称。
从戈贤平提供的数据也可以了解,2013年全国水产总量达到6172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6%。水产养殖总产量达4542万吨,淡水养殖总产量达2802万吨,其中大宗淡水鱼产量1881万吨,占到淡水养殖总产量的67%,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41%。但2013年全国用于水产加工的养殖品总量仅为2168.73万吨,其中海水总量为1603.2万吨,占到74.4%。“发达国家的水产品总量中74%是经过加工后进行销售的,而我国则只有35%左右,大多水产品鲜销为主。”朱蓓薇指出,开发水产资源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事情。
据了解,日本是世界上对鱼糜研究最先进的国家,鱼糜被制成各种各样的仿生品,如蟹肉棒、虾仁、鱼翅等,朱蓓薇院士强调,鱼糜加工将是鱼类加工中最重要的产品,需要能够把鱼糜做成老幼皆宜的产品。她希望通过水产品工程和科技创新发展,实现水产品产业“可持续、安全发展、现代工程化”三大战略发展目标,最终实现渔业强国的目标。
“近些年来,我国水产消费加工品的比例提高幅度大,冰鲜品还在上升,活的水产品比例下降。”崔和强调了水产品加工在水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面资源有限,未来的增值完全取决于水产品加工业。伴随着加工业的进步,水产品加工的总量逐渐提升,海产品的加工量远远超过淡水产品,但是淡水产品的加工比率增长却超过海水。对于水产加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崔和认为将会有更多的加工水产品、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多的休闲、方便加工品,更多的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保健品、药品出现在市场上。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夏文水教授介绍了目前我国淡水鱼加工背景和发展趋势,水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我国淡水鱼养殖产量的不断增加,加工渔业原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宗淡水鱼和鮰鱼、罗非鱼等。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熊善柏教授阐述了淡水鱼鱼糜凝胶形成机制与质构调控技术,他希望通过研究来提高水产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罗永康教授着重介绍了淡水鱼贮运过程中的品质控制与预测技术,他希望通过对水产加工品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情况建立数据库,最后通过国内水产品的品质指标及危害因子的预警技术体系,实行同步分析,反馈了解水产品贮藏过程中的品质指标及危害因子的产生变化情况。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涂宗财教授则指出淡水鱼废弃物没有得到利用高的原因在于以下三点:废弃物再利用的意识观念落后,政府更关注海水鱼加工业的政策问题,技术瓶颈限制导致的技术问题。
文/图 本刊撰稿人 郭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