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霁霖:我所理解的现代渔业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雷霁霖,渔业
  • 发布时间:2014-10-31 08:48

  雷霁霖把自身对于“现代渔业”的理解,彻底贯穿到整个鲆鲽产业技术体系,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样板,然后通过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再把成果和理念展示给产学研同仁。

  一个月后的10月15日-17日,中国工程院农学部科技论坛——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将在青岛隆重举行。这是近五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霁霖牵头筹办的第六场高端论坛。

  而似乎六场会议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主题贯穿其中——从本质上讲,雷霁霖把自身对于“现代渔业”的理解,彻底贯穿到整个鲆鲽产业技术体系,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样板,然后通过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再把成果和理念展示给产学研同仁。如此,便不难理解雷霁霖院士为何频频办会的缘由。

  工业化养殖模型将建立

  2010年9月2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鲆鲽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青岛),相当于雷霁霖对鲆鲽产业技术体系前有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随后2011年9月18日,雷霁霖通过“鱼类工业化养殖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北京),将鲆鲽工业化养殖的研究思路和经验推向海、淡水鱼类养殖界。

  2012年年初中央下达了“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的一号文,雷霁霖于9月27日筹办了“鱼类种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青岛)。此次论坛,恰逢大菱鲆引种20周年,给业界的启示是:大菱鲆的引进,时间虽短,但建树了一个工业化雏形的,稳速、提质、增效的新兴养殖产业,成为海水良种引进的典范、新产业开发的样板。以充分可信的实例说明,海水养殖抓住了良种牛耳,推动良种养殖大有可为。

  2013年10月17日的第四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第一次移师北方,在青岛举行,并由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之一的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参与承办。以莱州明波这个工业化养殖的成功样板,实例说明了企业参与现代渔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诠释了工业化养殖模式与“南北接力”、“南北兼容”的密切关系。同年10月10日的“海水养殖鱼类病原与病害控制工程论坛”在上海举行,雷霁霖认为这是探讨以免疫方法防控病害、提升工业化养鱼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团队研制的鲆鲽类系列疫苗产品,极可能成为国内首批商品化海洋鱼类免疫产品。上述的五场论坛议题各有千秋,但都是基于海淡水产业技术体系成果所延伸出来的探讨与交流。经历上述多层次、多方位的研讨之后,这些成果将于今年的第六场论坛中得到汇集。据雷霁霖透露,今年的论坛将把工业化养殖的通用模型建立起来。

  很长时间以来,“现代渔业”一直停留在概念上,怎样理解和落实,各有各的看法和想法。综上可以看出,在雷霁霖的心目中,现代渔业的核心内涵,基本可以解读为工业化养殖。“工业化养殖以品种为单元,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也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经济’的大政方针和产业发展目标,所以我认为这就是现代渔业的实际内涵。”雷霁霖说。

  其中,工业化养殖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也就是工业化养殖所要包含的全部内容),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而实现工业化养殖的可持续性,无疑需要强大的技术体系支撑,它包括种子工程、营养饲料工程、疾病防控工程、循环系统工程、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物流与营销工程等六大板块的系统工程建设。

  显然,以工业化养殖为主体的产业经营思维,可以通过产学研之间从理念到技术上的高度融合,把工业化养殖作为牵引力,对产业链条上的各个技术环节达到快速提升,最终输出的成果,则能解决养殖产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这就是雷霁霖所理解和追求的现代化渔业模式。

  链接与启示

  青年时期的雷霁霖观看苏联影片时,常被机械化农场的生产场景所震撼,他对规模化的高端生产模式情有独钟,从其以后涉足水产养殖研究的经历中也可以看出一二。

  上世纪50年代末,在海水养殖还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雷霁霖等人就大胆提出“海水养殖要走工厂化养殖道路”,随后于山东日照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梭鱼潮汐环流产卵池和一座玻璃温室,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车间雏形。

  后来经过逐年的改进和提高,如采用沉淀、过滤、紫外线消毒等措施净化水质,开发深井海水推广开放式流水工厂化养殖,建立起从亲鱼培育到人工授精、孵化、鱼苗培育等系列生产工艺,达到稳定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建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我国绝大多数养殖业尚处于传统模式之时,雷霁霖就开始了多种优质鱼类(主要是肉食性鱼类)的室内工厂化育苗与养殖探索。进入90年代,开辟了针对鲆鲽类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初级工厂化养殖模式,赢得了我国发展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先机。

  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各个产区的养殖面积无序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造成深井海水的过度开采,更严重的是,还有一些养殖厂家仍在继续使用冰鲜饲料,致使养殖水源供不应求、生态环境恶化,使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使产业走出困境,促进自身的平衡发展,很有必要对鲆鲽类产业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以便迅速改变无度消耗资源、低水平运转的局面,这就是当前该产业面临转型期的根本原因所在。”雷霁霖认为,我国鲆鲽类的初级工厂化生产,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可以在工业化思路指引下,确立节能减排、低碳养殖、质量安全的战略发展目标,整合各类软硬件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海基和陆基两条路径,遵循“研究、集成、配套、组装”的设计理念和“四化养殖”技术,就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理想目标。

  现在,由工厂化养殖提升至工业化养殖的产业雏形,以及经营思路已经展现。“鱼类养殖,尤其鲆鲽类工厂化养殖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今后完全可以依靠鲆鲽类的龙头养殖企业,在产区起到示范作用,并引领、带动其它养殖品种走工业化养殖道路。”雷霁霖说。

  但推行工业化养殖不宜过急,需要不断创造典型、优化条件,因势力导,推动发展。在雷霁霖看来,目前土地、水、能源日趋紧缺,国家号召产业要以节能减排为目标,转型升级,所以养殖产业必须走高端化养殖道路才会有出路,走工业化发展之路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鲆鲽类产业从传统走向工业化养殖的发展历程,给行业的启示是:应该树立新型工业化思维,不断变革现有养殖程序中的不良部分,建成一体化的工程系统。只有这样,行业发展才会渐趋良性,并走向产业化的高端。

  “工业化养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的执着追求,携手共克难关,优化每一道生产环节,集成多元高端技术,同时还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推动,才能创造出国产化的工业化养殖新模式。”雷霁霖呼吁道。

  文/图 本刊撰稿人 唐东东整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