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诺玛停产暴露危机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吉诺玛,罗非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31 08:38
罗非鱼苗种行业标杆吉诺玛在步入秋苗产销旺季的9月时,突然宣布停产,始料不及之下行业一片哗然。吉诺玛于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影响了中国罗非鱼苗种行业。首先,吉诺玛给行业带来了一个新的罗非鱼品种——吉富品系罗非鱼,让一直养奥尼罗非鱼的中国养殖户知道原来罗非鱼可以4个月长到一斤;其次,吉诺玛开启了中国罗非鱼苗种行业新的营销时代,借助经销商卖苗,让一直采用直销模式的苗种商开了眼界;再者,吉诺玛采用控温的方式实现了全年生产,打破了传统4-8月才有苗的行业现状。
如今,这面行业大旗以“找到新基地再重新生产”为由停产,复产之日却未明确。细细想来,“意外”停产不符合企业应有的经营规划,因为不可能在明知基地租期临近而不去解决的理由——表象的问题下面应该有更深层的问题。那么,吉诺玛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问题
1、管理成本高。吉诺玛可能是罗非鱼苗种行业员工最多的企业,正式员工高峰期配备有160余名,设有总经理、生产部、销售部、后勤部等多层岗位,架构非常完善,且都为聘用。而同行大多由老板一个人同时担任总经理、生产技术主管、销售主管、财务主管等多重角色,人力成本无疑可以降到最低。据业内同行预估,吉诺玛每年需卖出1亿尾苗才能维持正常的开销,费用支出在1300万元左右。
2、水土不服。吉诺玛在中国的这14年间,前后有7任总经理,平均下来每位总经理在职两年。作为总部在挪威的吉诺玛而言,也只能通过财务来监管海南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所以财务干涉企业经营的现象非常明显。比如苗价需要下调时,财务核算发现是亏本,便不予通过,因此吉诺玛极少对苗种促销或降价,多数时候是宁可将多余的苗种杀死,也不贱售。而同行老板多数在行业浸淫多年,且拥有最高决策权,苗种一旦出现滞销,其操作方式便极为灵活。
3、销售渠道单一。吉诺玛采用总经销的方式经营市场,主要有5大总经销,其中广东2个,广西2个,海南1个。订单基本由总经销提供。说句题外话,总经销的这种地位,目前估计很难再有苗企能够给予,所以吉诺玛现在停产,之前的总经销也没那么快会转向同其它苗企合作,除非能有足够的利益吸引。
4、亲本外流。亲本是吉诺玛的核心竞争力,是吉诺玛多年科技投入的最终成果,拿到了就相当于拥有了吉诺玛同等的竞争实力。但由于监管不到位造成亲本资源外流,以致企业利益更多成为公众福利。而且罗非鱼近亲繁殖对生长性能影响不大的特性,导致可能窃取一批吉诺玛亲本就可以用5-6年,甚至更长时间。试想一下,当企业产品没有优势,而管理成本比同行高、销售渠道又单一的情况下,这个企业如果不改变还有何前景可言?
5、外部环境变化。吉富品系罗非鱼从2008年寒潮冻死华南大部分奥尼罗非鱼亲本后,一举成为华南地区的罗非鱼主养品种,但现在受病害、价格行情等方面影响,吉富罗非鱼特别是高价格的品牌苗生存压力倍增。吉诺玛前任总裁Johannes曾称最大的压力是,在养殖之前,养殖户就计算出来由于成鱼价格低、饲料价格高,而导致未来利润低甚至没有的时候,对高价格鱼苗甚至对养殖罗非鱼本身都没有动力。
出路
吉诺玛面临的经营压力,管理者似乎将核心问题归咎于亲本外流,Johannes在2012年底上任后便将重心放在整顿亲本外流问题上。确实,如果吉诺玛的苗种能够再次超于行业,那内部的问题则会被掩盖,市场也可能会重新回归(至于行情低迷问题,是行业整体面临的问题,也是单个企业难以掌控的问题);而如果亲本外流问题不被解决,那吉诺玛唯一的出路就是内部调整,并改变总经销的销售模式,这显然所花费的代价更大。
所以,解决亲本外流问题是比较便捷的方案,关键点则是要有一位既被挪威总部信任、又对中国市场熟悉、且愿意常年扎在中国市场的管理者,只有这样,在解决亲本外流问题之后,总部的充分信任才能让管理者放手去经营。目前来看,梁玉明女士是个不错的人选,她曾是吉诺玛总经理,三江基地便是她选址建成的,可以说对中国市场、对吉诺玛都非常熟悉。但其虽是广州人,却已成家于挪威,可能不会太愿意长期驻守在海南。
如果无法解决亲本外流问题,吉诺玛能否换种经营模式,成为一家专门卖亲本的罗非鱼企业?这在罗非鱼行业还未出现过,现在的罗非鱼苗企都是链式经营,一个苗场就涉及育种(多数没有)、繁殖、标粗、销售,不像对虾行业会分设亲虾场、幼体场、标粗场等环节。
做一个粗略的算数:按业内人士此前的估算,全国罗非鱼苗种年需求量50多亿尾,折合鱼花量为100亿尾。每条雌鱼一年鱼花产量平均5000尾,则需要200万尾雌鱼。一般情况下,自然群体中罗非鱼雌鱼与雄鱼的比例为2:3,在不知道鱼花性别的情况下,加上淘汰部分雌鱼,筛选出200万尾适合用作亲本的雌鱼就需要1000万尾罗非鱼苗,算上鱼花到养成鱼的死亡率、淘汰率等,逆推约需要1500万尾的鱼花。也就是说,抛去其它影响因素,假设罗非鱼苗种市场对亲本的需求与对虾一样,需要每年购入亲本才能继续生产苗种,那每年只需要1500万尾用于亲本生产的罗非鱼鱼花,就可以满足全国市场对罗非鱼苗的需求。这种鱼花什么价格呢?现在有机构对外销售的价格为1.5元/尾,按此计算,1500万尾鱼花产值为2250万元。再看吉诺玛苗种的销售情况,近几年经营最好的2011年有2亿尾左右的苗种销量,算下来产值也超过2000万元。如此看来,成为一家专门供应罗非鱼亲本的企业前途不甚明朗。
>>>链接
吉诺玛意对外合作多家企业拿到谈判门票
9月11日,罗非鱼苗种行业的热点话题——行业标杆苗企“吉诺玛停产”一事最近有了新的进展。据知情人士透露,吉诺玛可能将以超乎业内认知的开放心态去经营未来。初步了解,吉诺玛将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经营,目前据悉有6-7家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商洽。
合作模式上,吉诺玛不排除会销售亲本、合作建苗场等方式。现在合作方案来源分两块,一是吉诺玛提出,二是企业提出,但吉诺玛更倾向企业能提出具体的合作方案。知情人士反映,当下吉诺玛已经将合作企业的资料转交给挪威总部,具体情况暂时不知晓。
去年吉诺玛便传出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整盘出售罗非鱼板块,其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育种环节,但当时没有国内企业愿意接盘,毕竟以罗非鱼苗种行业“劣币驱良币”的现状,企业砸下2个多亿的人民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本。所以,这次吉诺玛选择与国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算是双方都比较能接受的方式。但不管对外寻求何种合作,吉诺玛在中国的经营思路预估都会从简。
而能拿到这个谈判门票的企业屈指可数,基本上主要就是几个上市企业,也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来干种业的事情。下面笔者揣测一下会有哪些企业拿到这张谈判的门票。
1、海大集团。海大集团下属分子公司百容也做罗非鱼苗,对于想做国内一流的苗种供应商的百容来讲,吉诺玛在选育方面的经验还是颇有吸引力。百容估计会想拿到育种这方面的核心技术、资源。
2、通威股份。通威在鱼苗方面虽然早有投入,但基本没啥进展。现在的通威鱼公司也改变经营思路,从自己生产苗转到寻求行业内优秀的苗企合作。所以,通威有这方面的需求,合作方式上最不济是拿吉诺玛的新一代亲本,回来自己生产或者找人生产。
3、百洋股份。百洋号称罗非鱼第一股,自己有养殖、饲料、加工环节,就差苗种。之前苗种大多是从别的苗场购买,自己标粗后销给客户。现在吉诺玛能开放,对百洋来讲也是件喜事。合作方式上估计也会跟通威一样。
4、国联水产。国联也有罗非鱼产业,自己的罗非苗种产业也投入了不少,但因为国联的饲料量少,对苗种能起到的支撑作用不大。所以,短期来看,下血本来争取合作的话,对国联的经营拉动不大。
5、粤海饲料。粤海虽然不是上市企业,但估计还是比较有意向。一是粤海的对虾产业是苗+饲料的模式驱动,可能会影响到鱼这块的经营思路;二是粤海现在大力开发罗非鱼料市场,可以把苗种切入进来。粤海的合作模式,比较可能是苗种生产和销售,不太可能会去争取拿到育种方面的资源。
6、海南翔泰。翔泰现在有罗非鱼全产业链,是海南最大的罗非鱼加工出口企业,但自身的苗种量少,而且也不是重点。之前翔泰谋求上市,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又放弃了。现在翔泰的饲料、加工都是海南第一,如果能拉吉诺玛进来,那就是苗种、饲料、加工整个产业链都比较牛气。对于其再次谋求上市,是极佳的助力。(唐东东)
文/图 本刊撰稿人 唐东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