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威海 城建档案篇

  智慧城建档案项目是威海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年威海城建重点工程中智慧城建工程的一部分,建设方案于今年4月底通过论证并开始实施。

  档案扫描采集海量数据

  5月8日,在市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正使用扫描仪对一份建筑工程资料进行扫描。

  “这是之前的建筑工程资料。以前所有上报的建筑工程资料都是纸质版,我们需要通过扫描将其转化为电子版输入数据中心,数据采集量相当大。

  现在施工单位报送工程材料时,电子版和纸质版同时报送。”该工作人员介绍说,智慧城建档案数据中心是智慧城建档案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已扫描72个单体工程、501卷档案。

  智慧城建档案项目主要是按照“市域一体、统一架构、资源共享”原则,依托云计算中心,采用4G、二维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智慧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和智慧城建档案数据中心,对各类城市建设数据进行动态化、智能型采集、处理和存储,为领导决策、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抢险救灾、城市管理等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查询、检索和利用服务。

  在城建档案库房,门口显示着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库房内的密集架,通过系统控制自动移动,方便查阅。“下一步,我们将把一种电子标签粘贴在档案卷上,利用专用读写设备,与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相配合,就可以实现档案的借阅、归还、查找、盘点等工作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说。智慧城建档案项目共分两期完成,其中,今年4月至12月完成一期,主要完成智慧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和智慧城建档案数据中心建设;2015年主要完成智慧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信息共享让城市更畅通

  5月8日,市城建档案馆聘请的专业测绘人员来到环翠区羊亭镇,对该镇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线进行测绘。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血脉”和“神经”,与城市运转和公共安全密切相关。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地下管线不断建设和更新,我市地下城市管线测绘也从中心城区延伸到了乡镇,实现数据动态更新。

  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是智慧城建档案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作用也最大。为此,我市早在2009年至2010年实施了市区地下管线补测补绘工程,列入城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及为民办实事项目,取得较为集中和完整的测绘成果,并据此开发了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据市城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上共有385平方公里、6大类、9800余公里的管线数据。

  在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上,整个威海市地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各色管线,工作人员选取一个具体位置,放大后,清晰显示了该位置处城市道路下分布的各种管线的具体位置、填埋深度以及各管线之间距离。“如果管线之间距离不规范,系统就能自动显示出来,监管单位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监管,管线单位及时整改,从而保障管线安全运行。”市城建档案馆一名技术人员告诉笔者。

  如今,我市正在施工的燃气铸铁管改造、水务集团管线铺设、部分道路扩建大修等工程,在开工前都会利用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来分析管线位置,为安全施工提供决策分析依据。据介绍,此平台还为突发管线事故提供数据分析,方便工作人员精确找到问题管线的位置,在最短时间处理事故等等。

  目前,共享平台已直接联网用户22家,其中管线单位11家,管理部门11家。同时,它与市电子政务平台、数字威海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联网,间接为200多家用户提供管线数据共享服务。“自建成运行以来,已提供在线查询4.6万次。”市城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