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 一场正在酝酿的新教育革命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刊良教授

  近期国家发改委等十二部委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为目标,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确,教育的本质是资源的共享,而教育资源来自于全人类,也应该共享于全人类。如果无论高低贵贱、时空远近都能共享到教育资源,那么能完成这个宏愿的只有网络教育。信息技术,让一切都变得可能。

  5月31日晚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放了一期关于慕课(MOOC)的特别节目“慕课来了”。节目播出后,“慕课”的搜索指数暴涨至原来的300%。这种在国内还不算普及的前沿教育模式,为何忽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它对当今的教育体制又有哪些冲击和重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刊良教授。

  “慕课”到底是什么?

  MOOC(慕课)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的简写,通常译作“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是一种从2012年开始迅速在全球流行的网络教学形式。它把学校中的课堂,转化成更碎片化、更适合在线学习的形式,移植到了互联网环境中,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们学习。凭借优质内容、顶尖师资和先进模式,慕课超越了传统在线公开课的局限,填补了在线教育中长期缺失的“高等教育”一环。

  慕课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通过邮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的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也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共享公开课,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虚拟教室。慕课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一二十个或一二百个学生不同,慕课的学生动辄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优质教育受益范围可无限扩大;二是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三是很强的教学互动,线上“你提问、我回答”,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同时课程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在家里养花,但是对于花的生长习性不甚了解,这样就可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国外的同学,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肤色却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或需求成为同学,同学遍及全世界。

  虽然MOOC发源于美国,但是它所带来的是大量最好大学的最好课程,也吸引了几十万中文学习者的热情参与。MOOC是一场发生在学习领域的革命,已经影响到全球上千万名精英学习者,未来还有可能撼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从此之后我们可以主动去挑选系统性的学习内容,靠自我的管理去进行自我学习。这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是过去从没出现过的形式。王刊良教授对慕课进行如是解说。

  目前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均已推出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和越来越多的课程。和传统课堂不同,慕课的每个课程仅是30-50分钟长短的视频,每周只有3-4个小时,7-8个周所有课程完毕,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和兴趣有选择地观看学习。他说,作为高校教师我认为我们更多的价值应该是激励学生,让他们变得更活跃、更聪明,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由于传统教育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日渐退化,比如小的时候我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存在了一个固有的答案,这个答案就制约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原来具有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渐渐被标准答案所取代。而在西方国家,情况恰恰相反,他们更愿意培养同学的提问能力,因为只有提问才代表思考,只有思考才能有更多的创造力。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又如何进步呢?所以在当前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培养同学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更应该提高他们的提问题能力。而慕课授课的优势就在于你可以提出任何问题和需求,和来自全球的朋友共同碰撞出思想火花。王刊良说,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我最喜欢苏格拉底的一句话就是,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MOOC是一场发生在教学领域的革命,已经影响到全球上千万名精英学习者,未来还有可能撼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从此之后我们可以主动去挑选系统性的学习内容,靠自我的管理去进行自我学习。这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是过去从没出现过的形式。

  “慕课”,到底是解析还是重构?

  慕课的概念从2012年流行全世界。从此,成千上万甚至是十几万人在世界各地同时一起学习同一门课程变成了真切的现实。

  有相关媒体在报道中提到,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利用慕课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吸引了190多个国家的16万名学生一起学习。有趣的是,在这门课的前400名“优等生”中,却没有斯坦福大学自己的学生,反而有248名满分获得者是通过慕课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的。换句话说,最优秀的学生不在大学围墙之内。这是否意味慕课将对传统教育发起巨大的冲击?

  慕课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一种延伸。它是一把双刃剑,“它颠覆传统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慕课和传统课堂谁也不能代替谁,但是缺了谁都不够理想和完美”。传统教育领航者们的看法众说风云。而王刊良则认为,如果把高等教育的结构比做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慕课教育冲击最大的应该是平均线以下的大学。每年我国有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的部分脱节,而慕课却可以更好的将考核体制以个性化的方式转接给每位教师和学生,将课程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社会需求的人才。目前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国的旧金山的Academic Earth,它从建筑到会计,学科种类繁多,最近流行的平面设计专业也被囊括其中;纽约的Codecademy,它是浏览器上的编程学习平台,不同于书本或视频学习,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电脑进行对话,徽章等游戏元素的加入让用户更有斗志。“所以我认为慕课的影响必定是空前、史无前例的,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名校的高等教育课程。”王刊良如是说。

  同时,慕课重新定义了“好学生”这个概念。在慕课中拿到高分的学生,未必是现实生活中的“好学生”。有些学生在线下非常“宅”,很害羞,不被重视。比如活跃在MOOC学院的传奇学霸王桢,他用两年的时间拿到了65张证书,但在生活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白领。

  王刊良认为,从授课老师的角度来看,如何讲课,在慕课上同样也遭到了空前的颠覆。慕课无疑将会改变教师,而这种改变是从网络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开始的。最初,由于网络课程吸引大批网民,授课可以影响更多的学生,这是很多教授愿意将自己的课程放到网上的原因。而一旦成为慕课课程,教师很快会发现,自己已不再是课程的唯一建设者了,而只是课程组的一员,唯有与技术员、传媒顾问、视觉专家等一起,才能制作出一期慕课课程。这就使课程成为一种合作产品。这无形中也促进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平等关系。同时,由于课程是全程录像,也使教师能回头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而不再像过去只能依靠测验、考试或论文考查学生。千百年来,教师授课究竟如何,只有学生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放在网络上,所有人都能进行评价。由此一来,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换句话说,教师也可以成为观众——学生,有机会反省自己的教学及其效果。这对教师能力的提高,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批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原先站讲台的工作受到严重威胁,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角色应该如何转型和重新定位,积极应对新的技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挑战。我的建议是,外语好的老师应该勇敢迈出第一步,以学生身份亲自参加几门自己感兴趣的慕课课程,体验一下全程学习过程。

  同时,慕课对高校甚至整个高等教育都会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首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课平台中,这股浪潮将席卷全球;其次,慕课的变革将会影响大学的教育生态系统,自然也会影响到大学的管理。如何应对慕课所带来的对传统教学与方法的巨大挑战,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教育,是教育管理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再次,慕课带给高等教育的一大“破坏性”变革,是其对现行教育运行体制的冲击。一般来说,传统的大学商业运作模式大都是单个或分类提供服务,也因此单个或者分类进行收费,比如学术研究、课程设计、书本、教学、评估与获得学位乃至学生安置等。而现在的慕课则提供一揽子的全方位服务。这就对现行的大学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也有人称之为是慕课所带来的一种破坏性创新。

  而更具威胁意味的是,一旦将来慕课供应商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学分,还可以授予学位,而这样的学位又能获得市场的认可,那么,这将对现有的高等院校带来怎样巨大的冲击,后果是不难想象的。到那时,高等教育的变革不仅是巨大的,也是不可逆转的。我相信,这样的变革,人们在今后的10年内就能够看到。对于慕课的改变力,王刊良寄予了更多的厚望。他认为日后慕课的发展和普及完全有可能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就是说能够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为各个普通大学的这些学生所享用。真正的实现国家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优质教育共享的目标。

  “慕课”的未来到底有多远

  被寄予多方厚望的慕课,未来将走向何方?

  王刊良认为,慕课在中国还可以发展得更好、更为普及,但前提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它的学分。目前来讲,学习慕课还是出于自发兴趣的人比较多,那这个群体一定是小的。如果指望这个群体变得更大,就一定得在它上面增加那些功利性的、实用性的元素,我凭慕课可以拿到学分,我可以凭慕课的证书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么会有更多的学习者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并从中获益。一定要在这个层面上更多的推动,这里面还要涉及到教育体制的改革。

  而在中国,这种改革正在低调地发生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一流大学,都迈出了自己的慕课第一步。教育部联合重点高校,结合在线教育模式,开始尝试推动大学之间的联盟,包括推动学分的互认。这些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当然一旦改革必然会出现阻碍力量,像爱迪生当年发明电灯一样,对于依靠蜡烛等其它照明工具生存的经营者,必定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于是顺理成章的形成强势的阻碍力量,但是趋势注定是一股向前的力量,这种阻碍势力即使再强大,在这种势如洪水的大趋势面前,它最终还是会土崩瓦解。所以对于慕课的发展和普及而言,也同样会听到反对和排斥的声音,这就需要国家层面加大力度对教育体制的完善和重构,使得慕课不单单是对它进行解析,还有更多的重构。

  不过在大多数学习者看来,国内的慕课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和来自哈佛、斯坦福等全球顶尖学府的课程,整体上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借助MOOC学院这样的平台,学习者能方便地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慕课课程。根据MOOC学院的用户行为数据,来自国外名校的优质课程仍然最具吸引力。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慕课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教师的参与。虽然慕课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科技圈的焦点,也得到了全世界几百所教育机构的鼎力支持,但和传统教育相比,它的资源规模还差得很远。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在线教学能力也将是一个优秀老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因慕课教学而名噪一时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特龙(Sebastian Thrun)教授曾表示,慕课课程所带来的是挑战,不仅是课程的变化。他说,这种方法打破在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教师效能与学生成果评价的教学神话,而代之以基于证据的、现代的、数据驱动的教育方法论,这种变化会带来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慕课与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一定冲击。作为一种教育新型形式,中国的慕课教育能否撼动基础教育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还是教育改革道路上的昙花一现,我们拭目以待。

  文/高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