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路径依赖”的解构与颠覆

  ——试论微课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其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可是,大工业革命时代至今的二百多年里,由大工业革命催生的班级授课制、标准化考试、固定学制等教学模式几乎从未发生变化,这种教学模式在绝大多数人心里似乎已经成为“天经地义”。对相对而言比较现代化的大学英语教育而言也同样如此,无论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我们尝试过多少变革,但班级授课制、标准化考试、固定学制等传统模式依然是在教学模式上最主流的选择。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适配的教与学是在个体选择与建构中生成的,只是这需要条件,诸如科学技术的革新。庆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一场技术革命,解放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件可想象、可创新的事情,本文所论“微课”就是这样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创新学习的产物。

  “微课”是什么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可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等。

  为什么我们需要“微课”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过去学校那种计算机中心机房门庭若市,学生上机要排队、发上机票的情况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校园里,学生习惯用自己的电脑和手机上网。随着“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的到来,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终将成为现实,传统的“课”的组成结构将会发生变化,那就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电子设备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翻转课堂”,改变过去的传统授课模式。教师可以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也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正是对于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的期待,极大地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的人们的浓厚兴趣,使得“微课”这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步得到认同。不少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积极尝试“微课”这种全新的形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研社联合举办了两届的“教学之星”微课大赛也得到了广泛的参与和高度评价,“‘微课’是通向大学英语精品课堂的阶梯”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如何将“微课”更好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

  作为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的“微课”,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仅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还让能给学生带来“收获颇丰”的直观感受,这就需要以“微课”为手段进行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者在制作要下一番功夫。

  笔者认为,要想制作出优质的、能受到欢迎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微课”,需要做到六个“尊重”,并处理好六种关系。

  六个“尊重”是指:一是要尊重政治规律,“微课”毕竟属于教学范畴,在目前国内畅想“中国梦”的大的语境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是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要义,这一点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也不例外;二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对大学外语教学而言,在遵循外语自身规律的同时,更要依据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使用偏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做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三是要尊重传播规律,在制作“微课”前就要对用怎样的传播方式、传播怎样的内容以及取得怎样的传播效果进行精心设计,处理好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四是要尊重心理规律,“微课”所传播的内容,要让学生喜于接收、乐于接受,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无趣甚至是逆反厌恶等负面心理;五是要尊重技术规律,“微课”以视频为主,其中又包括在网上的互动等环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尊重技术规律,不仅是指对技术的熟悉使用,也包括要避免使用看似绚丽高端,但实际上复杂且不易接受的技术手段哗众取宠;六是要尊重市场规律,目前在很多教育平台上,“微课”属于有偿服务,需要学生付费购买。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市场规律,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打造,才能做到“叫好又叫座”。

  将“微课”更好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要做到“教学相长”。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习─行”,提出了“学而知之”、“学思结合”、“知行一致”、“温故知新”等命题;《中庸》进一步把教学过程具体化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时,他们也已经开始认识到教与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二是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但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反之,就起严重的阻碍作用。;三是要处理好公益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微课”毕竟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教育的外部性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微课”的打造绝对不能唯利是图,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当然,最富有善心的服务项目也需要市场营销。因此公益事业的“微课”也需要用市场的方式去营销;四是要处理好渠道与终端之间的关系,要选择学生使用得最多、最方便、接受度最高的方式,同时在学生最愿意去的平台上进行展示。有的终端具有商业价值,有的终端具有品牌价值,有的终端具有传播价值,有的终端具有人气价值,有的终端具有竞争价值,要充分发挥各个终端的价值。每个终端的前后左右,又分布有不同的资源,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五是要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微课”的拍摄属于传统媒体范畴,被用于网络后才披上了新媒体的外衣,运用传统媒体积淀的成熟经验打造好内容,利用好新媒体的新鲜技术做好互动,使得两种媒体手段相得益彰;六是要处理好传播者的心理预期与受众的审美期待之间的关系,传播者(也就是教师)认为最满意的未必是受众(也就是学生)最需要的,同样,受众喜闻乐见的也未必是传播者能及时发现的,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够制作出真正让彼此都满意的作品。

  新技术条件下的新一轮学习体验更强调的是以个人学习为中心、以碎片化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模式。笔者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符合这种新技术背景下学习预期的“微课”能够成为正常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与正常课堂教学之间可以并行不悖。

  同时,随着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到来,作为工业革命成果的学校有可能在将来被整体解构和颠覆,到那时,“微课”有可能从现在的非主流成为主流授课形式和获得知识的渠道,尽管这一点在目前还有待于观察。

  文/张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