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治疗与观察
- 来源:卫生部公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医,麻痹症,骨节酸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14:06
风湿痛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疾病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疼痛。其病症属麻痹症一类,中医认为是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症见有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酸痛﹑不能屈伸等。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肌肉或者组织所需要的营养无法通过血液循环来输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营养而加速老化变得僵硬,严重的会导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缩,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我科采用自拟“风痛汤”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12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2例,均符合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8例,女64例;年龄17~61岁,其中17~30岁45例、30~40岁38例、41~50岁22例、51岁以上17例,平均34岁。外因:久居寒湿地史73例、汗后受空调冷风13例、淋雨12例、妇女产后受风寒15例、长期摩托车行驶9例。病程1周~31年,其中1年以内6例、1~5年55例、6~10年26例、11~20年23例、21~31年12例,平均9年。单关节发病53例、二个关节41例、多关节28例,其中累及膝关节67例、腰部52例、髋关节36例、腕关节15例、肩关节12例、其它关节8例。
1.2临床表现多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有些关节或肌肉(以下肢大关节及腰部为主)冷痛、酸楚、麻木,活动不利,遇阴冷或天气变化(如风扇或空调冷风直吹、阴雨、刮风、潮湿)病情加重,活动后症状减轻,受累关节无畸形,多数只痛不肿,仅少数轻度肿胀。实验室检查,多数正常,仅9例ESR稍快,但均在30mm.h以内,5例ASO轻度升高(<300u),8例RF弱阳性。X线检查,骨质无特异改变。
1.3治疗方法及结果自拟“风痛汤”以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基本方药:桂枝10~15g、细辛3~6g、威灵仙10~30g、秦艽10~20g、苍白术各10~20g、苡米仁10~30g、茯苓10~30g、川芎10~20g、桑枝10~30g、怀牛膝10~30g、生甘草5g。根据病情再随症加减:风胜加防风10~15g、湿胜加防己10~15g、寒胜加附子10g、郁久化热加黄芩10g、病久缠绵加地龙15g、蜈蚣2~3条、正虚加生黄芪20~30g、当归10~20g。以上方药,日1剂,分2次煎服,第3汁多加水熏洗患处。以半个月为一疗程,一疗程显效(关节酸痛基本消失)42例,二疗程显效59例,三疗程以上或效果不明显者21例,显效率82.8%。
2讨论
2.1发病机理风湿寒性关节痛是指人体感受风湿寒邪所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内经》载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主要是由于人体虚弱,阳气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肌肉、关节,引起气血痹阻,流通不畅而发生肌肉、关节冷痛、酸麻、沉重,活动不利等症。临床以痛痹为多见,着痹次之,行痹较少见。现代医学对本病病理尚不明了,亦无专门论述,临床也有不少病例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效果却不持久。王绪辉对本病动物造模获得成功,实验结果证实了风湿寒邪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为本病的发病提供了科学依据2。风湿寒冷作为血管收缩因素,刺激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导致机体及外周组织血管强力收缩,使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痛阈降低,临床表现为关节肌肉酸胀冷痛,并随环境气候影响而经常发作。
2.2发病特点本病发病率居风湿病之首,其特点为关节、肌肉以冷痛、酸胀为主,大多无红、肿、热现象,遇寒冷或天气变化病情加重。本病发病率男女差异不大,本组显示为9∶10,主要与外邪侵袭有关,当人体正虚如汗后、妇人产后,腠理空虚时更易发生。可侵犯各年龄人群,但以青壮年居多,本组资料显示17~30岁、31~40岁年龄段发病率分别为36.9%、31.1%。邪伏体内而不去,关节肌肉酸痛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本组最长病程达31年,平均9年。并可进一步累及数个关节,其中尤以膝、腰、髋、踝部为多,分别占54.9%、42.6%、28.7%、29.5%,这可能与腰部及下肢关节负荷较重,易于劳损,局部气血运行失畅,风湿寒邪容易停留有关。本病实验室检查仅少数ESR、ASO、RF异常,但阳性率与正常人群调查结果相近,无特殊临床意义,需严格掌握各自诊断标准,不要把RF(+)的关节痛轻率地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讨论风湿寒性关节痛的治疗原则应以彻底祛除侵入人体的风湿寒邪为主,对体虚、病情重、病程长者,尚需扶正固本以利祛邪。我们采用“风痛汤”以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为基本方药,根据人体素质和风湿寒邪侵犯人体的偏重而灵活加减,方中桂枝、细辛祛风散寒,威灵仙、秦艽祛风除湿,苡米仁、茯苓、苍白术健脾渗湿除痹,以上诸药,根据风湿寒邪孰轻孰重,适当调整剂量,互为君臣;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通络,更兼桑枝、牛膝引药直达患处,是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上药溶为一炉,共奏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之功,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效果明显,一般1~2个疗程即可取得明显疗效,愈后不留关节畸形。
本病主要为外邪侵袭所致,故愈后要注意预防风湿寒邪再次侵袭,以杜绝复发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兆铭.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4
[2]王绪辉.风湿寒性关节痛的造模方法与病理表现.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1992,1(1):25
金虹 郭艳玲 范春燕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