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事件:学术界那件皇帝的新衣

  如果没有反腐行动,或者反腐风气没有渗入学术领域的话,光环遍体的李宁院士会多一项荣誉——第34届国际动物遗传学大会执行主席,之后继续“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节奏,也许未来会在动物转基因领域获得更多科研成就,甚至实现推动转基因产业化的理想。

  然而,2014年6月20日,吉林省检察院工作人员不期而至,终止了这一切。“院士被带走调查”这一元素标识着学术界将被“反腐”的手术刀开膛,各路媒体纷至沓来,也许角度不同,价值观有异,但都是拼凑“李宁”这一人物,乃至这一学术现象的一个个单片。

  一声稚嫩的“皇帝没穿衣服”终于搅起人们追求真相的恳切。“李宁事件”让科学界失去了一位学术明星,但也可能由此得到一个清者可以独善其身的环境,我们乐观地看到,媒体与社会各界一起,正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光荣就是“正确”

  荣誉加身的人之所以很容易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因为周围的人倾向于相信他是正确的,就像童话“皇帝的新衣”一样,没有人愿意指出伟大光荣的皇帝实际上没穿衣服,虽然每个人的眼睛都在清楚地告诉他自己:皇帝光着膀子。

  据为其做过个人专访的一名记者透露:“李宁很爽快,是典型的学术明星,愿意且很会跟媒体打交道。”人的“越光荣越正确”的偏见再加上愿意表达擅长表达的特点,跟李宁有关的报道自然带着抒情的个人传记性的色彩,这就是我们在2014年6月以前看到关于院士李宁的报道的主调。

  比如2013年8月的一篇《李宁院士:一生长为国家忧》,从出生于江西南昌的医生家庭追溯起,串起文革、生产队、16岁考上大学、考研、留学和归国贡献祖国的人生履历。近五千字的篇幅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经历苦难之后,忧国忧民,一心以科技报效祖国的光辉形象,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这篇报道介绍的是李宁口中的李宁,也是众多旁观者眼中的李宁——光荣而正确。

  只有一点:这只是李宁的一个面,而每个人都不止一面。比如,他没有谈到他的公司,没有提到科研领域和产业理想上的挫折,没有谈到科研项目领域的潜规则。这些面不那么光荣正确,所以我们很难强求院士李宁的坦白,他知道这些面对自己不利,而且不够励志、不够“心灵鸡汤”,因而没有人爱听。

  李宁的“人性”

  自从45岁获得中国工程科技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李宁被包围在一片光芒里,人们再也不能将他跟普通人等同视之。等到六个月前被带走调查时,人们才豁然发现,院士李宁也是人。

  8月28日,星期四,是《南方周末》出刊的日子,一组“院士李宁”的报道向人们娓娓道来李宁这个普通人的“阴暗的日子,阳光的日子”。在所有公开报道中,这是少数的,李宁被以“人性”的角度描述的报道。

  循着南方周末记者刘俊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跟学生一起打篮球后一起吃8块钱拉面的李宁,他会跟投资人吃饭把剩菜打包,他热衷于学术厌恶应酬。这样一个简朴有着学术追求的科学家,从普通讲师时期没名气、缺项目,需要在猪场吃住做实验、坐火车到各地考察,到日后成名动则百万级别科研经费。这个情节让人想起《圣经》里面所说的:他有的,还要更多的加给他;没有的,连他仅有的那一点也要被夺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科学家,他被少年时艰难世道深深影响,围绕学术事业保持勤俭、努力、不惜力气,带着团队里几十位博士生攻克一个个科研项目,然而现实中他也有改变不了的外力影响,比如不得不参加的应酬,学术项目的评审邀约,不可抗拒地陷入学术界、科学界那些年深日久形成的潜规则里。

  当然,他也并不无辜,在项目课题中承担“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身份,有违学术原则;更甚的是为了个人的抱负和利益,往自己组建的公司里输送利益,挪学术资源、项目资金为己所用。对于这样一个一心实现产业化理想和科研抱负的人而言,这些动作也许只是无关紧要的小节,再说他经历过从科研金字塔底层到顶层的过程,哪个环节不是以这些动作为常规、潜规则的呢?因此当检查院的工作组喊他去给文件签字的时候,他会轻描淡写地跟学生说“我去去就来”。

  南方周末的报道还提到,当记者到李宁居住的小区、工作的高校调查时,路人的反馈是“你说的是那个李老板吧。他那么有钱,怎么可能住我们这个小区?”而学校里亦“网上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他之所以搬到神内大楼,并不是因为学校帮他建了新的实验室,而是受到了生物学院老师的排挤。”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我们了解到严于律己、受到学生爱戴的李宁院士似乎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赢家”,邻居和同事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他“另眼相看”。

  这些大情节和小细节描述了李宁乃至李宁这一类人的共同境遇——靠着个人的奋斗和一些机遇、支持攀爬上高峰,受益亦受困于潜规则,看似风光无限,实则高处不胜寒,看似予取予求,实则身不由己。

  科学领域的非科学现象

  追求科学和真理,最基本的原则也许莫过于实事求是。一则李宁事件横扫科学界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科学领域的现象并不那么科学。

  南方周末报道提到,早在2008年,就“有人在网上举报,李宁在一项国家级的水禽开发中没有回避,导致评审结果出现严重不公正。举报人称,李宁仅在投票时进行了形式上的回避。”然而这一举报没引起任何反响。

  这种事有他的社会土壤,当一个人、一个机构影响太大的时候,往往有更多的人和机构会去维护他们,以便持续地从这样一个人、一个机构的影响力中获得利益。

  新京报报道提到“有分析指出,学术腐败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学术界头面人物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欺骗政府、舆论和社会,学术机构对学术腐败现象不仅熟视无睹,任其泛滥,甚至包庇纵容。据悉,从去年开始李宁已经接受调查,疑因向自家公司转移科研经费,数额巨大。但后来被压了下来,原因是李宁有院士头衔。”

  更有一位调查李宁事件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微信上抱怨道:中国大陆科研学术界一般出现问题时从个人到单位常常不仅不配合调查,而且千方百计逃避责任,甚至打压调查者。一个直接的举动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科学网就不允许谈院士腐败, 只要一见相关评论,一律删除,甚至封IP。

  这些表现,无疑显得不那么科学,不那么“实事求是”。

  舆论随着各种风声迅速滋长着,更多扭曲的科研领域顽疾被暴露出来。比如经费的利用率,“中国科协曾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而从更深刻的发生机制来看,科研项目乱象的泛滥,又与高校等科研机构行政化背景下扭曲的项目申报机制、教师考评机制等等有着莫大的关联。

  《中国工程院章程》第11条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中国工程院新闻发言人董庆九10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工程院将视司法机关认定的事实、性质和生效的判决,依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和有关规定,按照程序对其(李宁院士)作出严肃处理。

  但愿,院士帽子被摘的结局,并不是这一事件的终点。

  《农财宝典》记者 林远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