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猪场蛋糕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猪场,猪场管理软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5 08:59
忽如一夜春风来,畜牧业遍地插满“互联网+”的大旗,在最近两三年里,业界涌出一批“云智能养猪”、“智慧农场”、“猪场管家”等管理软件,纷纷瞄准着全中国4000万头母猪、7亿多头肉猪出栏的巨大蛋糕。
相比传统的纸质报表或者单机版的电脑数据录入,背靠互联网,电脑、手机端并行的猪场管理软件对数据管理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这算是猪场受益于“互联网+”的前沿。
目前软件服务商收费的标准一般为10元/母猪/年,纵观全国市场,蕴含着4亿元的商机。此外,服务商可以把这一端口变为生产资料的采购入口,继而把蛋糕继续做大。前景虽然美好,现状却困难重重,养殖户也在骤然兴起的风潮中挑花了眼。
初现萌芽的猪场数据化管理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养猪人需要管理好大量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猪群,同时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大量物资、资金的进出,因此对猪场数据的要求逐渐提高。据法国养猪专家狄瑞介绍,目前法国养猪业有75%以上的猪群都在猪场管理软件的看护之下。在传统的纸笔纪录方式不再适应需求后,陆续有一些电脑化的管理方法出现,但由于养猪业人群素质参差,难以满足不同猪场的需要。
事实上,猪场管理软件由来已久,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畜牧业专家率先从国外引入育种软件,辅助猪场的选育工作。不过使用范围比较窄,仅限于一些具备技术力量的专业种猪企业。并且功能比较专精于某个领域,比如育种,不具备管理整个猪场生产的流程、物料、现金流、人员的功能。
针对这一市场空白,一批有养殖经验和软件开发能力的组织开始开发相应产品。广州华农大试验兽药有限公司就于2014年9月与法国爱思农合作,进军猪场管理软件市场。据该项目市场服务部经理卓曲介绍,目前团队中有10个人,通过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服务客户,已与广东粤西和福建的12个中大型猪场达成合作,收费为每头母猪每年10元。
在江浙地区,也有一批先行者出现。“父母是国营猪场的员工,我从小就在猪场长大,”阿牧猪场管理软件产品经理梁福明介绍,“基于对猪场工作需要的了解,我们在2011年开始设想和设计猪场管理软件,参照了国内外几款软件设计,加入了大量改善用户体验的元素。”产品完善之后于2014年开始推广,收费为首年每头母猪20元,次年降至5元/头,至今有20多家猪场总共2万头母猪使用阿牧的服务。
梁福明介绍,“江浙地区有系统性数据管理水平的猪场不到10%,主要因为老板的素质和意识不足,且对软件操作的程度不够。”
“我认为中国猪场的数据化信息化管理还处于萌芽状态,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广州华农大实验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力评价现状说道。
两难中的猪场管理软件
猪场管理软件作为“互联网+”第一波产品,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是市场接受度不够高、服务成本过大的状况让运营商两难。
以广州华农大试验兽药有限公司的系统为例,若猪场原有数据化意识和能力薄弱,则需要服务商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辅助,“团队的每个人可负责4-5个猪场,每两周从后台分析一下猪场情况,每个月要到各自负责的猪场去服务1-2天。如果猪场有人员变更的话,也要派人去重新培训。”卓曲介绍该项目的工作量时称,最近为一个存栏母猪近2000头的猪场建立档案、培训人员,就花了他们团队一周的时间。按照目前的经营规模,近万头母猪的服务量,一年总营收约为10万元(10元/头*10000头),显然无法支撑一个团队10个人的成本。
养殖户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决定着软件使用效率。顺德顺联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李东润在两年前组建团队开发猪场管理软件,至今在北方仍有一批母猪存栏100-10000头的猪场在使用。“猪场数据化是行业的趋势,养殖户需要明明白白的量化,这类软件最好由真正养猪的人来开发,才懂得养猪环节的真实需求。”不过,李东润认为行业里缺乏兼具管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而要真正让精细的数据辅助生产的话,必须有这样的人作主导。
行业人的意识更是潜在的推广“灾区”。“我听过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一个养猪老板说‘肉烂在锅里’,意思是他们的采购、财务、销售的都是自己家里人,肥水不流外人田,没必要把数据抓那么细,”说起养殖户的惯性思维,武力感慨,“另外还有些猪场觉得成本高,担心花时间太多,又怕场里面没有会用电脑的人……这就决定了市场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
内忧未决,外患已来。以大北农、新希望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推行免费的猪场管理软件,依据巨大的原有用户基数,加上大力推广,吸引了一批认为“互联网就是免费”的养殖户。“大集团一上来就成了资本和资源的比拼,以免费的方式推广。我们目前只有走苹果路线,把产品做到极致。如果有大平台接入,对我们会好些。”梁福明的忧虑代表了相当部分的软件服务商。
也有人看好专业化的收费服务模式。武力认为,目前猪场使用到的免费软件一般由饲料企业提供,跟饲料的销售捆绑在一起,不使用该公司的产品就意味着中止软件的使用,这样将不利于猪场采购的自主性和数据的延续性。
离“互联网+”还差一个标准、一套硬件
在百花齐放的猪场数据化方案中,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能否制定一个符合行业需求的、公认的数据化标准,让数据具有延续性,可以在行业内沟通、对比。采访中,多家软件服务商负责人都向农财宝典表达了对行业制定公允标准的期待。
标准混乱让养猪人困惑的现象已然出现。韶关一家种猪场老板林子伦就分别用过一位专家、一个饲料企业、一个泰国公司的管理软件,结果发现界面的复杂程度、数据的采集标准和分析的逻辑都有差异。
武力认为,统一标准的数据化系统可以改善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继而促进信任合作关系,“以前养殖户对供应商有防备心理,因为他们没法评估产品使用效果,如果他们有能力获取可信的数据,了解猪场动态之后,就能减轻过度防备的情况。”解决了信任问题后,养猪人就可联合起来,一端合作采购生产资料,一端合作卖猪,都可以取得议价优势。
目前市场上的数据化管理领域以软件服务居多,硬件问题不解决,意味着离“互联网+”更近一步的物联网管理难以实现。以在物联网管理方面走在行业前沿的温氏集团为例,据该集团信息中心副总经理温尚海介绍,其物联网系统已实现采集温度、湿度、氨气浓度、光照等环境数据,监控自动喂料、清粪等自动化设备,并设定程序让设备在一定条件下自动运作。现在的水平可以达到一个人养1000头猪。
这就意味着,在完善软件标准的基础上,猪场除了电脑和网络之外,还需要配备相关的传感器、芯片、客户端、乃至其他自动化设备。“在我们自己的示范场里,有这些自动化设备和数据化管理,500头母猪只需要4个人就可以搞定。”李东润介绍,他认为物联网管理的实现可以大大减少猪场用工,改变年轻化养猪人的定位——从喂猪、扫猪粪的工仔变成猪场的监督者、管理者。
接受采访的几家猪场管理软件企业均表示,软件预留了接入硬件设备的端口,以待实现更高阶段的物流网管理,达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甚至直接反馈给硬件进行控制。但多数猪场暂时接受不了太大的硬件改造。“机会是存在的,改变只能一步一步来。”——这是他们在推广中得到的经验。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林远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