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君:简单养猪 开心干活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养猪,兽医,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5 09:30
圆脸,中等个,谈话低调却不乏自信,眼神柔和亦带着距离,钱君给人感觉是一位典型的江南才子。
20年来,钱君一直围绕着猪转,只呆过两个单位。钱君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非常简单明了,一句话即可讲清楚,就是从一个猪场到另一个猪场。
不过,在外人看来,简单即为执着,这位42岁的优雅男子可谓职业养猪人的典范。他从基层兽医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做到杭州萧山江南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管辖近1万头母猪的养殖公司。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那头猪,却也在枯燥乏味的猪圈里寻找到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沉得住气方能成长
钱君的职场经历可分为两个十年。
1994年,钱君22岁,大学毕业的他风华正茂,选择进入浙江萧山市一家涉农事业单位的养猪场。在那个年代,愿意进入猪场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对这名兽医专业出身的高材生,领导自然是非常看重,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
钱君最初担任猪场兽医,两年后,又被委任为该单位下属饲料厂的配方师。兽医却做配方师的工作,在分工明确的今天看来,不免颇有点奇怪。不过,当年人才奇缺,钱君又上过动物营养方面的课程,也就有了轮岗的机会。事后钱君回想起来,这样的轮岗显然是一件大好事,让他对猪场的疫病防治与营养需求都有了深入地了解,不会被人轻易忽悠。
1999年,27岁的钱君被提升为猪场的技术场长,开始全面管理猪场。
钱君从未想过离开养猪行业。他只想简简单单养猪,开开心心工作。在他看来,猪场的生活虽然忙碌,但是非常纯粹,不必东想西想考虑太多复杂的因素,技术和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道路。钱君自认为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热闹的人,猪场安静的氛围反而令他静下心来做事。
2003年,原单位改制,钱君选择离开,加盟民营企业杭州萧山江南养殖有限公司。他的新岗位是公司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民营企业体制更灵活,猪场规模也更大,母猪约2000多头,为原公司的两倍。
新的平台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岗位上,钱君一干就是十年。10年后,公司养殖规模已从2003年的2000头母猪扩大到如今的近1万头。
亲历行业黄金时代
20年弹指一挥间。钱君最美好的青春时代留在了猪圈,他也亲眼见证了萧山乃至浙江养猪业的发展。
钱君还记得,1994年,整个萧山市依然是千家万户的局面,大部分依然是散养户,只有7家规模猪场,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家也仅能年出栏1万头肉猪。
不过,2000年以后,浙江养猪业迎来大发展:散户逐渐淘汰,专业户增多,规模化养殖企业也日益增多。钱君所在的公司亦快速发展,存栏母猪超过1万头,在浙江养殖业赫赫有名。杭州萧山江南养殖有限公司更是名列中央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和杭州市菜篮子基地。
在他看来,浙江养猪业刚刚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2003-2012。
在这十年里,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还是行情和民间的舆论,都对养猪业发展十分有利。企业有钱赚,还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而自2012年底起,地方政府开始整治养殖业,新的禁养区规划出台,养猪场遭遇以环保为首的各种难题,大量养殖场无奈关停或搬迁。
2013年3月的黄浦江死猪事件后,浙江的猪场整治速度加快。据农财宝典记者了解,2012年,浙江出栏肉猪超过2000万头,而行业人士预计,2015年浙江或仅能出栏1000万头。
江南猪场的环保心得
杭州萧山江南养殖有限公司创建于2000年,位于萧山区2.3万亩南阳围垦(五工段),总占地面积900多亩,年出栏商品猪10万余头。
公司一直以来十分注重环境治理,现设立猪粪堆积处,干湿分离,收集干粪,每天将猪粪拉运走,生产有机肥。实行雨污水分离的方式,雨水经排水渠直接导入蓄水池,作冲洗水用,生产、生活废水通过收集水沟和格栅(网)进入沉淀池。并采用水帘,风机降温,减少使用喷雾、杜绝冲水降温,减少污水量的产生。现公司正在建设二套生化+物化厌氧曝气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一座沼气工程,预计建成后,总污水处理能力可达1000吨/天。
钱君所在的公司也受到一定波及。他管理的杭州萧山东方养殖有限公司原本存栏1000多头母猪,如今已拆迁,而杭州萧山江南养殖有限公司也被要求减少养殖量。
在萧山乃至浙江,养猪行业的高速扩张期结束了。钱君对此感慨万千。不过,他对这个行业的未来依然看好,毕竟猪肉是刚需,养猪业依然会存在,“我没想过去干其它的。”
乐于交流的低调养猪人
在蒂默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四胜眼里,钱君是一位乐于交流的养猪大佬。这种开放的心态让他区别于旁人。
养猪是一门技术活,但也正因为它的技术性,令一些养猪人养成固执乃至自负的心态,以专家自诩,听不进旁人的意见,容不得半点不同。
钱君养猪20年,却自称“不就是养猪的时间长一点,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很乐于与人交流,“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和方法,总会有点启发。”
在他看来,近些年,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和生产水平都在提升,作为养猪人如果不主动学习和交流,很容易落后于时代。
不过,由于性格内敛的原因,虽然很多公司邀请他参加活动乃至讲课,他却很少上台,他更愿意倾听,他自称“只懂得养猪业的一点皮毛”。
农财宝典记者请他谈谈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他想了想,“如果说对以前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内部的人员管理,二是生产成绩。”
2013年以前,他的生产成绩是每头母猪提供20头商品猪以上,不过2014年,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成绩降为19头。看得出来,他对此耿耿于怀,很不开心。
这几年,他最大的感受是管理无止境。以前,猪场环境简单,氛围轻松,员工思想单纯,只要他带头干活,振臂一呼,大家就会开开心心工作。如今,随着大环境的复杂,人心思变,如何凝聚300多号员工的战斗力,成为他思考的头号问题。
尽管他渴望简单养猪,但养猪业是越来越复杂了。他直言不讳地评价自己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管理的方法需要增多。
“我曾经想去进修,但实在太忙了,抽不出时间。”他随即呵呵一笑:“也可能是自己偷懒吧。”
《农财宝典》记者 彭进 统筹:钟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