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集团吸并大华农整体上市 千亿级畜牧企业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温氏集团,大华农,畜牧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5 09:06
温氏是否上市,何时上市?这个问题在畜牧业讨论了十余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温氏集团就谋求进入资本市场。其最大阻碍是股东人数超出相关规定。”近日,温氏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27日,大华农关于温氏集团换股吸收合并大华农并将整体上市公告一出,引起行业、公众、媒体高度关注,引发行业有关动保市场变局、农牧资本市场变化等方面影响的讨论。如果整体上市成功,将有43位创业元老成为亿万富翁,温氏创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财富观念将变成现实。
温氏——最著名非上市公众公司
近年来,在成长性方面,温氏集团早在资本市场以外证明了自己。前三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34.5亿元、351.9亿元、380.4亿元。2014年实现收入380.4亿元左右、利润约29亿元。
齐鲁证券预测,预计温氏集团2015-2016年销售收入为450.36、592.14亿元,同比增长25.13%、31.48%;合并上市后,温氏集团估值600亿市值。有分析认为,中国第一大养殖企业温氏集团终将上市,这是养殖业越来越需要资本市场的重要标志。
温氏养猪板块的成长尤其值得瞩目。自1997年进入养猪业,复制养鸡板块成熟的“公司+农户”模式,到2005年接近100万头上市肉猪,仅用了8年时间;到2013年突破1000万头的上市肉猪,也仅用了8年时间;2014年又在2013年基础上增加了218万头。
只用了18年的时间,温氏集团养猪从零突破1200万头,保持了20%-30%的增长速度。其公开的秘诀就是高度适应农民生产习惯、具备可复制性的“公司+农户”模式,以及深度产学研合作、物联网的成熟应用。
温氏上市愿望实现的主要障碍源于其发展史。1986年,集团创始人温北英在内部推行了职工全员持股制,号称“温氏食品、人人有份”,此举对于员工归属感和集团发展推动极大,于是造成了超过7000名自然人持股超过80%的局面。而根据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公司法》修订版第七十九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两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温氏集团的上市计划就此高搁。
转机出现在2012年9月底,中国证监会通过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为股东超“200人”上限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进行股份转让交易打开了一扇门。2013年温氏集团为了规范工会代持行为,按照证监会相关规定以公证方式对该部分代持股权进行了股权确权工作;于2014年6月向广东省股权托管中心申请进行公司股份的托管,2014年9月,温氏集团通过证监会审核,成为非上市公众公司。扫清了集团上市的重大结构性障碍。
“大华农跟温氏是一家人,2008年登陆资本市场时,限于政策没能实现整体上市。”4月28日在深交所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温氏集团副董事长温志芬说。至于为何选择吸收大华农以整体上市,证券分析人士分析,温氏集团和大华农具有良好的产业关联性,属于相同实际控制人,通过合并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和优势互补,使产业链得到增值,容易获取监管部门和投资者认可。
上市后将进一步巩固主业领先地位
不过,具体的整体上市时间并未确定。温氏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吸收合并尚需满足多项条件方可完成,比如要获得温氏集团及大华农股东大会对本次吸收合并的授权和批准;此外需要取得商务部和中国证监会核准;并且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存续公司的A股股票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尚需获得深交所的审核同意。
分析人士认为,温氏集团选择此时上市也许有考虑到政策环境因素。上市消息传出,受到资本市场的普遍看好,即将成为温氏集团整体上市资产之一的大华农也在4月28日复牌后股价接连涨停。一旦上市,温氏集团将成为涵盖畜禽养殖、兽药生产、乳制品生产、农牧设备制造、海洋养殖等多个业务板块的全国性大型现代农牧企业,围绕养殖业务为核心打造更完整的产业链。
不少行业人在议论整体上市后的温氏集团会不会借资本市场发展别的行业?对此,温氏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农财宝典新牧网解释,将坚守主业、推动食品加工业。温氏集团将主力发展肉猪养殖,稳定发展肉鸡养殖,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在做强做大现有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推动下游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结合资本市场力量,持续提高企业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目标是逐步将温氏集团打造为世界一流、全产业链的大型农牧企业。”
温氏财富观造就43位亿万富豪
据悉,目前温氏集团注册股东数为6789,温鹏程、严居然等45名自然人拥有该集团约49.677%权益。他们持股比例在0.048%-3.287%间,按发行价16.3元/股算,也就是说在这45人中除了最后两个股东外,其他43位股东预计将拥有1.7亿-17.1亿元的个人财富。
温氏这种扁平、普遍的持股结构在国内外企业界均属少见,这要从温氏的发展历史和模式说起。
温氏创始人温北英从小饱受儒家、佛家思想熏陶,由此产生至今烙印在温氏企业文化中的“共同富裕”基因。
1983年,温北英下海,和儿子温鹏程一起,拉上其他六户人构成了最初的创业团队,集资8000元盘下一个倒闭边缘的集体养殖场养鸡。
出于凝聚人心和积累自有发展资金的需求,股份合作制方式成了创业初期的选择。公司向员工发行内部股份,持有股份的员工可以享受公司每年的配股、分红。在资金并不充裕的上世纪90年代,银行普遍对民营企业惜贷,资金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温氏通过股份合作制进行的内部融资为自身发展扫清了障碍。
温氏的“员工股份合作制”及其分配机制并不是没有门槛,需要企业以较高速度发展,从而获取较高利润来支撑股权投资回报。
快速发展的动力来自温氏的“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和科技投入。如果企业发展不够快、员工又有股份,会在利益分配和企业发展方向上产生分歧,造成内耗过大。反观温氏,在高速发展中,员工因持有股票而享有发展成果,同时大量新出现的岗位又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股份合作制成了温氏发展进程中的隐性力量。
随着融资渠道拓展,以及温氏对进入资本市场的考虑,从2009年开始,延续了20多年的员工股份合作制画上了句号,并在2015年以全新方式,让全社会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行业地震:10亿动保蛋糕将转移?
温氏集团吸收合并大华农整体上市的消息一出,行业热议其将给畜牧业带来的影响,疫苗产业便是话题之一。
大华农董秘方炳虎表示,双方合并之后,温氏集团对大华农产品的采购量将实现1倍以上的增长。大华农作为温氏集团子公司,之前受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限额约束,与温氏集团的交易量被限制在一定比例之内。此次吸收合并后,该限制将不存在。
而业界关注的是,今后温氏集团的动保采购量会否大幅缩减,通过大华农来“内部消化”呢?其他疫苗企业的生意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对此,温氏集团相关负责人对南方农村报记者表示,合并后公司主要使用大华农的疫苗,并结合实际酌情外购部分质量过关的产品。
据了解,2014年温氏集团出栏生猪1218万头,上市肉鸡6.97亿羽。以行业平均防疫保健费用(肉猪60元/头;黄羽鸡0.4元/羽)估计,温氏集团猪和禽的动保产品市场达10.1亿元。
在深交所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温氏CEO温志芬说:“生猪市占率1.66%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低的,通过发展,我们要做到全国生猪市场占有率10%。”
伴随着上市对温氏集团的猪禽产业发展的提速,其动保蛋糕越来越大。按照年复合增长20%-30%推算,预计到2016年,温氏集团将出栏生猪1700万头,猪和禽动保市场将达到13亿元;预计8年后,也就是2022年,温氏集团的生猪出栏量就可以达到7260万头,基本实现10%的市场占有率目标。按照目前的保健标准,将产生近42亿元的生猪动保需求。
大华农作为集团子公司,已优先抢下多达30%的份额。据知情人透露,温氏集团禽用动保产品几乎都是大华农的,猪用动保产品也占到一半左右。据大华农2014年财务报告显示,温氏集团采购与大华农关联交易金额3.08亿元,占大华农营收30%以上(当年总营收为10.18亿),而2013年这个比例为21%。而根据大华农2015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预计2015年度日常关联交易的公告》显示,2014年大华农与温氏集团及温氏集团子公司实际发生关联交易额为3.41亿,2015年预计关联交易额为5.1亿元,将增加近50%交易额,其中药物和疫苗的采购为4亿元左右。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大华农产品线的完善,估计部分供货商会慢慢退出温氏采购体系。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林远康 孟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