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群抗体整齐、减少排毒是猪场蓝耳病“维稳”的关键

  由于蓝耳病传播能力强、带毒时间长以及变异较快等特点,猪场彻底清除蓝耳病病毒很困难。研究表明,蓝耳病暴发后1-2个月,猪场会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尽管病毒还存在猪场中,但生产能力会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之前,维持这种稳定状态也成了猪场的无奈选择。专家建议,维稳的基础是维持和恢复种猪群的稳定,应通过合理的免疫程序使母猪群获得整齐的抗体水平,并减少排毒。进而加强仔猪和育肥猪的免疫。

  蓝耳病“维稳”是争取更大生产效率的无奈选择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下简称哈兽研)研究员田志军认为,由于蓝耳病病毒(PRRSV)自身特性,表现为传播能力强、感染猪带毒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不是自繁自养的猪场很容易把外面的PRRSV通过引猪带入场内。另外,PRRSV变异较快,2013年以来他的实验室检测和分离到的PRRSV有远离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PRRSV)的趋势,表现为基因同源性降低。多数毒株与HP-PRRSV同源性在96-98%之间,一个地域内PRRSV分离株表现为多样性等。因此,猪场不能彻底清除PRRSV维持猪场蓝耳病稳定状态似乎成了无奈的选择。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鲍勃·莫瑞森监测美国蓝耳病发病情况(09年-13年)发现,疫情于每年10月左右暴发,次年春天(3-4月)结束,其他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他认为美国蓝耳病防控当前最紧要任务是降低阴性场感染风险和缩短暴发时间,维持更长的稳定期以争取更大的生产效率。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宋长绪也认为,猪场蓝耳病防控首要就是“维稳”即毒株要稳定,不要加入新的毒株。蓝耳病防控关键点在于不能打破平衡,当猪场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以完全不使用疫苗。据他介绍,也确实存在一些猪场在不引种、生物安全做的好的前提下,即使不使用疫苗也可以保持3-5年甚至6-7年的生产稳定,比打疫苗的猪场生产要稳定。但是如果这时候由于引种等原因而打破平衡,猪场就不得安宁了。

  据他介绍,目前猪场在蓝耳病的防控中存在问题,有的猪场使用一种毒株疫苗一段时间,发病了再换另外一个毒株的疫苗,这相当于不停的往自己猪场引入新的毒株。弱毒疫苗本质就是一个新的毒株,如果蓝耳病疫苗的毒株没有完全致弱就会造成猪场的不稳定。另外,猪场引种也是造成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买卖猪精、卖猪的时候消毒不严,都会给病毒传播创造条件。

  稳定状态:种猪生产正常,有抗体不排毒

  哈兽研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技术服务专家夏伟认为,这种稳定状态通常相对蓝耳病暴发而言。“稳定”是指种猪群没有病毒传播,但是母猪抗体阳性。如猪场种猪群曾经感染PRRSV(抗体阳性),但是没有排毒给断奶前仔猪,分娩、保育生产成绩也会回到感染前的水平。断奶后猪群没有病毒循环,没有临床表现,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如果种猪的生产成绩令人满意,而生长猪群有病毒循环感染和临床症状,则蓝耳病暴发的风险随之升高。这类猪场通常多在保育猪后期或育肥阶段发生血清转阳。由于哺乳母猪群没有病毒传播,而且具有高水平初乳的保护,随着断奶2-3周后,初乳保护力下降,在接触病毒后发生感染。病毒多来自于混群以前曾经感染的年龄更大猪、生长差的猪、短距离的空气传播、猪舍之间的污染物传播等。这种状态下,一旦遇到引种、更换疫苗、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平衡很容易打破,继而进入蓝耳病暴发阶段。暴发蓝耳病的猪场即使进行紧急接种,及时处理发病猪只,也需一个多月才能将病情控制住,但在之后至少半年的时间里猪场的生产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没有免疫的猪群可以通过PRRSV抗体血清像来评估猪场的感染状况。但是,对于免疫的猪群,仅简单通过表1很难得到准确的答案,可以通过分析各生产阶段的抗体S/P值及其离散度的变化,结合PRRSV抗原的检测来评估PRRSV是否活动和可能的活动阶段。

  免疫的猪群,可以通过分析各生产阶段的抗体S/P值及其离散度的变化,结合PRRSV抗原的检测来评估PRRSV是否活动和可能的活动阶段。S/P≥0.4,判定为阳性;S/P﹤0.3,判定为阴性;0.3≤S/P﹤0.4判定为可疑。

  尽快稳定母猪群是整个猪群稳定的基础

  田志军表示,根据PRRSV感染特征来说,母猪由于受到PRRSV感染表现出一定数量流产,采取免疫措施后,到母猪群基本停止由此次PRRSV感染导致的流产至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所以尽快稳定母猪群是整个猪群稳定的基础。有专家建议,可对所有的母猪采用“一刀切”免疫,以使全部母猪在短期内获得比较整齐的免疫力,并尽快减少母猪群的排毒,30d后再免疫一次。如果能够同时配合至少60d的种猪封群(即不引进后备种猪),则会因为种猪群缺少易感猪,原来循环的病毒会消失,种猪群会尽快稳定。但夏伟认为,猪场不宜长期“一刀切”免疫蓝耳病活疫苗,一方面蓝耳病活疫苗,尤其是高致病蓝耳病活疫苗免疫妊娠后期蓝耳病抗体阴性母猪的危害不容忽视,疫苗株透过胎盘感染导致新生仔猪带毒现象比较普遍,哺乳后期和断奶后仔猪就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另外一方面对部分长期,高频率对种猪群免疫活疫苗的猪场监测发现,爆发蓝耳病时蓝耳病病毒GP5基因与高致病蓝耳病疫苗株同源性99.1%-99.6%,而疫苗“一刀切”免疫3个月至一年左右,对病猪剖检检测时发现蓝耳病病毒GP5基因与疫苗株同源性在86.1%-88.6%左右,随着活疫苗普免经过半年或以上又发现用原来的引物很难再检测到GP5基因,而检测NSP2和N基因均能呈阳性,所以蓝耳病病毒GP5蛋白变异较快,并且会逃避疫苗株的保护。所以“一刀切”免疫有利,有弊。目前看弊大于利。

  田志军建议,不稳定猪场通过HP-PRRS活疫苗母猪和仔猪跟胎免疫2产后,猪群达到稳定状态后,至少后备猪仍然需要进行HP-PRRS活疫苗免疫,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猪群发生再次PRRSV感染所造成的损失。

  在大体稳定场,可以在仔猪出生后1-3日龄滴鼻免疫,同时注射长效抗生素以减少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的损失。因为PRRSV疫苗免疫力上升较慢,生产上会有一定的损失,但是会尽快减少病毒扩散和循环,从而有利于尽快控制,如果同时辅以保育猪或育肥猪的部分减群或生长猪封群、严格控制猪群流动等会稳定得更快。夏伟认为,新生仔猪滴鼻免疫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宜总用。选择一个能诱导高水平体液免疫的疫苗对种猪免疫很重要。经过疫苗免疫的母猪其母源抗体可持续5至6周,至少21日龄内中和抗体可保护哺乳仔猪,21日龄内免疫活疫苗可能会受母源抗体影响。当然蓝耳病活疫苗(HuN4F112株)诱导体液免疫效果要好于其他疫苗株。

  宋长绪则认为,目前蓝耳病疫苗的效果好坏不能用攻毒试验来判断,所以也就不能用保护性来说明。如果猪场使用了蓝耳病疫苗,产生暂时的不稳定,但不是严重的发病,经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用这个标准来参考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虽然蓝耳病疫苗保护性都不理想,但是正在发病、正在流产的时候紧急接种疫苗应该都是有效的。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孟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