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读名著——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之我见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雪山飞狐,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1 12:28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在附录部分还附了阅读推荐书目,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视。但多数学生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阅读效果较差。
针对以上情况,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呢?我觉得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 通过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全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我还将风靡全国的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读三国》也请进教室,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观看第一讲之后,有同学在笔记中写道:“对于《三国演义》,我一直觉得它很有趣,特别是其中诸葛亮等人的智谋,更是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经过易中天教授的解读之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三国,顿时感受到它还有很多奥秘等待着我去探究。有一位同学,由于他本身古典文学功底较好,观看百家讲坛之后,成了《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并写下多篇佳作。如:《郭佳之才,远胜诸葛》《刘禅之死,诸葛之过也》《刘备之哭与曹操之笑》等。开设影视活动课程在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实践,学生们开始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尝到了争论的甜头,在学校里逐步形成阅读课外名著的良好风气。
2 通过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设读书活动课。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为开设读书活动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个学期初,根据学校开列的书目,我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柜里,由专人负责,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活动课,来阅读经典名著,以创设阅读名著的浓厚的氛围,推动名著阅读的开展。
举办校园读书节。为推动全校同学更好地开展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我们学校定期于每年金秋十月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读书节”,让学生用阅读丰润自己,用阅读提升自己。在阅读节期间,我们开展精彩纷呈的名著阅读大比拼的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交流平台。以展、赛、评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开展读写大赛活动。结合名著阅读开展读写大赛,也是推动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为考查学生读写的综合素质,倡导经典阅读,引导体验生活,学校每年要举办与经典名著阅读的内容有关的“读写大赛”。在学校公布的必读名著范围之内命题,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以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进行比赛。对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写作能力进行基本考查。学生必须读完全部名著才能完成试题。习作部分重在阅读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比赛也分两个阶段:初赛为开卷,以班级为单位,在开展诵背、读书等活动基础上进行。每班选拔出五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为闭卷,两个年级集中起来现场竞答。由学校抽教师统一阅卷,选出两名同学参加区级比赛。随着每年一次的读写大赛的不断开展,学生对名著阅读也越来越重视。
3 通过测评促进名著阅读
定期进行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初一新生开学时,我在新生入学须知上列出初中阶段的必读书目,并且每年的五月份要进行必读书目考查。一般只对文学名著的相关常识作了解性考查。如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人物绰号等。这对学生阅读名著是个很好的促进。当然考查的方法应该谨慎考虑,不能成为有压力的应试。
适量的名著内容考核。《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不少于260万字的明确要求,因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有些名著也成了初中教材中必读书目,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而且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亲睐,考查范围也日渐扩大,在全国各地日益流行。因此我感到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唐诗宋词、经典名著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隆重举行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和校园橱窗等阵地,让学生展示名著阅读的成果。包括读书笔记、读后感、好词佳句摘抄等展示,以及读写大赛、古诗词考级、名著阅读大比拼评比结果的展示。这样既有对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也有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终结性评价,才能扎扎实实地激励和推进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开展。
4 通过引导优化名著阅读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毕竟学生目前的课业负担太重,所以有了阅读兴趣之后还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且有所收效,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就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所以说,凡是好书都得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他们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一是勾画圈点打问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如《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失利?《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总是哭哭啼啼的?《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为何能从绝境走向重生?“等等,作上记号留做课堂讨论时用。二是用简短的语句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三是不拘一格写感受,读书的感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边读边写,可以读完以后再写;四是摘摘抄抄多积累,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也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
辨证地读名著。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读经典名著,是我们永远需要的。阅读文学名著,就是与哲人对话,可以启迪心智,陶冶心灵,汲取生命的力量。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近名著,阅读名著,让名著真正成为我们心中不朽的丰碑吧!
郭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