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多媒体,信息技术
  • 发布时间:2015-09-11 14:19

  1 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上的误区

  1.1 过多追求课件的“多媒体”,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一些课件,一开始就是一段噪人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出现鼓掌声或者“你真棒”的赞扬声;答错了,来个“再想想”或者一个怪声音,这就把多媒体功能在辅助教学中用偏了。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1.2 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课件的“内在美”。

  一些课件制作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一些课件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多媒体课件开发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课件开发者都需要注意的。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软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所谓“美”。

  1.3 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传统媒体的运用。

  一些课件,大多是从上课“欢迎使用”到下课“同学们再见”全程播放,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能只使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多媒体,或只是需要时才用一下。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绝对不是可以等同的,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能用“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并始终注意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的板书等,不能忽视黑板的使用。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就不必使用多媒体课件,同时,这样有利于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

  2.1 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信息技术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更为逼真的“情景”,可以改善认知环境,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等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单单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2.2 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固然传统教学偏重逻辑能力培养的认知构建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心理优势和学习潜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3 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课内,忽视课外。

  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局限于课堂上的使用,而忽视课外对学生的辅导。即使有一些课外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光盘也只是用于学生的练习、考卷,或者把课本上内容罗列一下的“课本搬家”,或者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笔记搬家”。实际上,做练习我认为还不如传统的练习册。试想一下,学生在屏幕上看习题,方便吗?如果再加上限时操作,计算机在旁边“读秒”催着你做题,能有利于你思维的展开吗?能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用来演示或者启发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教学软件也让学生拥有,学生在家里用这些软件再进行一次概念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即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外辅导软件多一些,而不是练习,这样做才是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素质教育”。

  2.4 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

  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助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助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另一方面,忽视课件的“交互性”,即使有“交互性”的课件也是在教师设想范围内的“交互性”。

  如: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然而,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教学设备现代化了,而教学思想却是陈旧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2.5 在教学思想上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已经开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能较早地注意到在这些问题上所可能出现的偏向,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开展。

  张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