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译”到“编译”的启示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破译,编译,破译密码
  • 发布时间:2015-09-11 15:02

  【摘要】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不在于它是否运用了丰富的教具、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在于它的内容是否最前沿,更不在于它的教案设计曾经获得多少奖项,而在于它是否适合孩子当前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自己一个内容的两次教学实践,从“破译”密码转向“编译”密码,阐述了教学设计和组织实践是一个寻点、重组、求放的过程,是促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孩子 发展 教学活动

  2008年,笔者执教了一堂观摩课,课题叫《破译密码》———复习10以内加减法,授课对象是乡下一所中心幼儿园。那一堂课后得到了许多赞美。然而毫无悬念的“成功”,却令人忐忑不安:表演式的课堂真的是孩子发展需要的吗?学习过程仅让程度好的孩子成为配合表演的“最佳配角”吗?……透过好评的表面,我对本堂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回放与梳理,重新设计并再度执教。课题改成了《编译密码》,“破”到“编”仅一字之差,引发的思考却令人回味。

  1 预期的顺畅

  在数学活动《破译密码》中,为了帮助孩子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单双数、相邻数等知识,我设计破译密码的环节:

  1.1 引题激趣(略)

  1.2 .解密码:

  a 破解密码。

  李老师不在家,你们想知道她手机号码吗?她的手机是带密码的,我想请你们来解一解、猜一猜,李老师的电话号码的数字分别是:第一个数字是(出示算式卡),第二个数字是比5小2的数,第三个是……这个电话号码是多少?

  b 验证号码。

  你们猜出来的号码到底对不对,我们来打一下,听一听是李老师的电话吗?

  c 互解密码。

  你们想知道XX的电话吗,他的电话号码也是带密码的,和李老师不一样,请你们仔细听一听,你们能得出他的电话号码吗?(请幼儿一边听一边把正确答案告诉老师并写在黑板上,全体一起验证对与错)

  1.3 幼儿操作。

  后面有那么多老师,你们愿不愿意解出他们的电话密码呀?在你们的桌上每人有一张密码单,你把解出的密码单拿在手上,打一打是哪个老师的电话号码。幼儿各自解密码并验证。4.延伸活动(略)。一堂具有美好动机与完整流程的观摩课到此圆满结束。“温故”的目的顺利达成,教学各环节衔接与课前预想的完全一致,该活动结束后也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称赞。

  2 成功的忐忑

  纵观本次观摩,促使活动得以“圆满结束”的条件不过是以下四个:

  一是听评课对象的幼儿教育理念科学前沿与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我们的幼教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滞缓,老师们的学习平台也很局限,所以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难免不够。

  二是这堂课最吸引观摩者眼球的是活动设计本身,能结合农村幼儿园教学特点,将现代普及的手机、电话等元素融入数学活动中,将单双数、相邻数等知识梳理穿插在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

  三是教具对于农村孩子来讲是比较缺稀的,卡纸制作的算式、数字卡片、丰富的色彩给孩子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环节推进的方式、电话召来接听者的现身……给孩子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是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管理,使大部分孩子在上课时表现得十分“规矩”。面对好评我却深感不安,教学各环节衔接的丝丝入扣,所以失误出现的几率也相对不多,但总让自己觉得一堂课上下来,就像表演了一场令人欢喜的演出而已。问题到底出在哪?若抛开四个条件的偶然性,这堂课的必然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结果?孩子在活动中的发展到底有多少呢?

  3 编译的转换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对原教学方案进行重新推敲设计。再次上课时,我请孩子们“破解”密码之后,将“互解密码”环节改为“编译密码”环节,以此训炼他们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计算。如“7”的算式密码除了“6+1”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的密码?孩子们的思维很快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了:有的说可以是“10-3”,有的说可以是“5+2”,有的说可以是“3+4”……在此基础上我又一次拓宽孩子们的思维,在请孩子们破解密码的同时,也复习巩固10以内单双数、倒数、相邻数、序数等,如抛出的问题是:XX的电话号码也是带密码的,但设置的密码和李老师不一样,请你们仔细听一听,第一位数字是倒数第五个数,请问这个数字是几?第二个数字代表什么也没有,第三个数字的相邻数是6和8……孩子们破解的密码通过验证后,我再一次激发他们的思维,请孩子们对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进行密码编译。孩子们的热情再次被鼓起,有的把4编成第7个倒数,有的把1编成第1个单数……虽然活动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编译”密码的回味中。

  4 课后的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围绕目标设计教学的各环节,主要有“情境创设→课程的导入→相关知识的探究→相关知识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细细想来,在“破译密码”的活动中,导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巩固环节的处理上,缺乏挑战性问题的设置。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由少数孩子撑场面,多数孩子做陪客,任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过场“秀”了一把。

  老师像是一个操纵木偶的人,孩子则充当被操纵的对象。而“编译密码”的活动,我考虑到孩子认知水平的差异,围绕10以内单双数、倒数、相邻数、序数等知识巧妙设疑,启发孩子由浅层次向深层次思考的过渡,这样不但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使他们在新要求与旧经验的交织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解决问题,再现知识的纵横联系,科学建构知识链条,实现了认知的提升,并在破译→编译→验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获得真实的发展。

  对教师而言,把孩子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才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核心。也就是说,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孩子的“发展”,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主动、深层的实质性思考,让每一位孩子通过思考活动,实现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从“破译”到“编译”的学习,对孩子而言,“编译”比“破译”更具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引起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进一步提升幼儿对原有知识的梳理与拓展,从而提升新的经验。

  5 真实的发展

  《纲要》中强调应“面向全体,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一个高品质的教学活动,总是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定然经过反复实践→思考→重组→再现的修正完善。“编译密码”活动毫无悬念的成功结束后,基于对破译密码的难度系数与孩子真发展否关系的思考,我再一次审视了“破译”活动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思量了孩子在活动中真发展的问题,我认为《破译密码》活动起点定位太低,致使学习成为表演。

  经过认真细心揣摩,我终于敲定了“破译”到“编译”的重组。“编译”活动关注了不同水平孩子的发展需求,避免了能力强的孩子“吃不饱”的现象,能力弱的孩子“吃不了”的现象,又较好地激起孩子探究的热情,并逐步拓宽了孩子对数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寻点、重组、求放正是我在“破译”密码与“编译”密码的两次实践中的思考与感悟。

  5.1 寻点,揪住学习的增量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结合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用心寻找孩子真正的起点,找到导入的生长点,立足未来的发展点,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有效的参与活动,使每一位孩子在学习中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即学习的增量)。

  “破译”密码仅停留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巩固上,忽视了学习的挑战性,活动后孩子学习的增量微乎其微;“编译”密码活动是在梳理旧经验,提升新知识链的过程中进行的,关注了孩子更深层次的认知,激活了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参与高一层次学习的动力,让孩子在学习中尽情解疑收获。只有吸引孩子真正参与到高一层次的学习中去,才能保证孩子学习的增量,“编译”让孩子获得了适度的发展。

  5.2 重组,挖掘孩子的潜力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我们要在《纲要》的指引下,通过对所选内容的不断修正重组,得到最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教学活动内容。“破译”→“编译”的修正,既考虑到学习内容与孩子的情绪情感产生自然呼应问题,又充分考虑孩子的发展要求。正所谓“适合才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孩子“编译”密码,在保证学习基本要求的同时,还发挥了孩子们的潜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孩子有了问题,才有思考和探究的目标。在“编译”密码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因老师的“层层设疑”活跃了起来,争相抢答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解疑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活了,数探究的深度也随着解疑自转了起来,他们学习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编译”让孩子获得了有效的发展。

  5.3 求放,培养自主的意识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学习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个性:有些孩子勇敢、爱动手,做事果断自我;有些内向胆怯,做事缺乏主见……基于不同孩子各种能力的差异性,我把“破译”密码的重心转向了“编译”密码。分析解读“编译”密码活动,它将孩子的现有水平与他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编译”密码环节是开放性的有弹性的拓展探究,层层递进启发引导式质疑,一次又一次放飞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学习的热情也随着问题的深入渐渐高涨,不同层次的孩子在“编译”密码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引发,他们都积极参与思考训练,在愉快“编译”密码的学习中获得真实的发展。

  寻点、重组、求放的过程,正是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的不断修正和日趋完善的过程,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更重要的是能实实在在的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坚信:教学活动如果能围绕孩子的起点、需求和发展来进行,那么彰显活力,适合孩子当前发展需要的有效教学活动一定会在“灯火阑珊处”笑迎你我他。

  罗丽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