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文言文,诵读,翻译
  • 发布时间:2015-09-11 12:34

  【摘要】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抓好诵读。诵读就是要读出声音,读清节奏,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其次,要做好翻译。明确真、顺、雅三条原则,掌握增、删、留、移、对、拆六种方法。注重积累工作,掌握常见实虚词的用法。掌握几种特殊句式。如反问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第三,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翻译;课外阅读训练

  分析一下近年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就能发现文言文所占比重较前已有明显加大。在中考中,文言文阅读也是个必考题型,分值也有12分之多。这些都充分表明文言文的教学应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那么,文言文该如何教学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 要抓好诵读

  我们新编的教学大纲中就有“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这一点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无论课前提示或课后练习,都突出了“诵读”这个要求。所谓“诵读”,就是要读出声音,读清节奏,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这包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和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主要起示范启发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学生诵读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语感,增强他们的领悟能力。熟读是理解的前提,我们的古人就深明此道,如: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揭示了诵读的作用和方法要领。可我们现在有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早读时常常默对课文,或者口中嘤嘤嗡嗡,声细如蚊。老师抽查,结果往往是结结巴巴,不是错漏,就是添加,亵渎了语句的节奏和韵味,对内容的理解也往往不够透切。

  可见,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就应发挥好诵读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师示范下,学生诵读几遍就行了,而是要把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并强调学生在课后应反复地读,忘情地读,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最好是能揣摩其中的表情、动作等,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领悟能力,也才能进入文章的洞天福地,品出其“个中滋味”。

  其次,要做好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做好文言文的一个关键,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明确翻译文言文的三条原则,掌握六种方法,加强平时需注意的几种工作。

  要明确的三条原则:

  一是真,即译文要与原文意思保持一致,力争做到字字落实;

  二是顺,即译文要流畅通顺,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三是雅,指译文要尽量优美,力争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

  2 要掌握的六种方法

  一是增,指增补原文省去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二是删,指删去某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三是留,指保留那些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四是移,指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倒装的句子成分;

  五是对,即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六是拆,指文言文中如果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是一个双音词,则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

  这些在我们平常的教学当中,教师可能强调得比较多,这里不多讲。但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参与。

  3 平时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3.1 注重积累工作,掌握常见实虚词的用法。

  这要求学生平时要勤快,要多注意归纳,特别是要注意几种特殊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的字。这些可要求学生采用分类列表归纳的方法,将平时碰到的不同类字词的例子、用法、意义、出处等列在不同的表格上,碰上一个,填写一个(举例见下)。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拥有一个储量较为丰富的实虚词的仓库,为日后学好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一词多义的(以“许”字为例)

  3.2 掌握几种特殊句式。

  一是反问句,这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它只问不答,但问句当中已隐含答案。它常用“安”、“焉”、“岂”等词加上句末语气词“也”、“耶”等表示反问,翻译时可译为“哪里”、“难道”、“怎么”等,如:“安求其能千里也?”就应译为:“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二是省略句,就是那些省略了句子成分的句子,有省主语的,有省宾语的,也有省介词的,翻译时这些省略成分应用括号补出。如:《陈涉世家》中的“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夺”后就承前省掉了宾语“剑”。

  三是倒装句,就是句子成分的顺序不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主要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翻译时其语序要调整得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如:《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都是宾语前置,应翻译成“我和谁一道呢?”“有什么简陋的呢?”。四是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常用“为……所……”“于”“见”“被”等字作为标志。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就表被动。五是判断句,就是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样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也”“…者,…也”“….者…”或用“非”“乃”“则”“为”“即”等词作标志(但不是凡有这些词就是判断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此乃英雄也”都是很典型的判断句。以上这些句式,只要弄清它们的特点、形式、标志等,在翻译的时候就能比较得心应手,也不至于违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第三,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虽有增加,但仅仅靠这几十篇文章,是难以较大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使之顺利地解答考题的。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文言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可采取每周推荐一篇或限期完成若干篇的方式进行)。这样必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但只要教师工作到位,方法得当,学生基础打得扎实,并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提高的,我们文言文的教学工作也是完全有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涂晏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