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妍的秋天》看当下都市人的价值取向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夏妍的秋天,价值,取向,都市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1 13:46
【摘要】28集电视连续剧《夏妍的秋天》,以当下都市人最为关注的旧居拆迁、民居保护、买房拼租、蚁族北漂、老龄孤独、婚恋纠葛等民生焦点问题揭示社会矛盾,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理论在当代的积极影响。本文试就上述问题所涉及的不同年龄、职业、阶层人的生存状态,从物质型、精神型、二者兼顾型三种角度,分析都市人的价值追求,从而唤醒职能部门对民生的关注,以此打造远离俗艳、离奇,“接地气”的,能够反映社会真实、具有典型特征的经典剧作,来彰显新的都市精神。
【关键词】都市人;价值;取向
2011年9月11日,由北大星光集团独家投拍、著名导演沈好放执导的28集当代都市住房民生大剧《夏妍的秋天》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播出给观众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该剧一经播出便备受好评,每集平均收视率已达3%。因该剧成功刻画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物的生存现状,将买房、拼租、拆迁、待业、失恋、寻爱、失业、复婚等社会焦点一一闪现,紧扣当下都市人最为关注的旧居拆迁、居民保护、买房拼租、蚁族北漂、老龄孤独、婚恋纠葛等民生焦点问题,才高居收视之榜并打败了同时期播出的新版《水浒传》和以宫闱争斗剧取胜的《步步惊心》两部热播剧。之所以能取得超高的收视率,是因为该剧紧扣现实生活、关注百姓民生并以观众熟知的日常生活作为情节主线、以平实的视点描摹人间百态,反映百姓当下的生存境况,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与争论。本文试就都市人在物质化逐渐强化的现实下,在面对生存困境时的精神型、物质型、双重型三种价值取向上的态度,剖析都市化进程中都市人的价值取向,唤起我们重新思考当下都市人的人生价值观。
《夏妍的秋天》讲述主人公夏妍所住的双牌楼15号院传出的拆迁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将大院里的左邻右舍炸开了锅,众人围着“拆迁”这个话题整日喋喋不休。其中有原住居民董大爷、东子爷孙俩和夏妍老一家,有北漂族王小柱、小娟、吕方圆、二房东小辛,有借旧居发财的商人李羽、武京秋和廖总,有爱子心切的秋天妈和二舅妈、堪当政府要职的秘书长、痴迷四合院文化的老外罗伯特、极端媚外的端妮,众多角色在这四合院中一并网罗。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物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中实现着各自的价值目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上述人物进行分类说明。
1 物质型价值取向
物质型的价值取向是指自我价值的实现直接与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关,即是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和彰显社会地位晋升的价值观,以此赢得他人的注目、尊敬及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夏妍的秋天》一剧,因四合院电线老化,断电跳闸事故经常发生,居民不能正常生活,怨声四起,问题已进入白炽化,然而作为投资商的廖总对居民生活质量漠不关心,一心想得到拆迁的计划方案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利润的贪得无厌最终丧失了自己的人格。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历来为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所不齿,孔子曰: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廖总在损人又不利己的竞争中,留下的只能是让人嗤之以鼻的笑柄。
东子,北京原住居民,囤有六套房子,在主人公夏妍为爱情与事业忙的焦头烂额之时想趁虚而入把夏妍追到手,却屡屡碰壁,事实告诉他,拥有金钱并不代表能拥有一切。二房东小辛,将自己所租房屋分割出租给生活举步维艰的同类人,其良心必将受到谴责。
拜金女吕方圆,作为一个拥有青春、美貌、学历的北漂族来说,成为人上人是她的梦想,车、房、户口是她追逐梦想的标准。她放弃爱情放弃自身努力,以房车作为挑选对象的标准,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成为众人嘲弄的对象。
端妮,极度崇洋媚外,梦想嫁给老外获取外国国籍,她把物质上的享受作为爱情婚姻的砝码,其贪婪自私的人性为人不齿。
二舅妈,指手画脚,声称“二舅妈也是妈”对夏妍的男友秋天提出了有关车房的“刚性需求”琢磨着嫁出去一个就能弄套房子回来,虚荣霸道,笑料百出。
秋天妈,爱子心切,为了秋天能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攀上富家女唐小然,全然不顾秋天与夏妍的感情,将二人逼至分手边缘。
以上所列人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国民较为普遍的心态。应该说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能够全然抛却七情六欲、视名利为粪土而追求至善难免有些强人所难。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追求金钱并没有错,那么他们错在哪里?“金钱至上”影响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马克思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为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就会丧失掉自身意识的独立性和健全的道德人格,从何谈起人生理想,人生追求?纵然有物质上带来的短暂快乐也难以维持长久的幸福生活。拜金主义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夏》剧正是通过不同年龄、职业、身份的人对金钱的渴求,有力的痛斥了拜金主义的荒唐人生,启示我们应树立科学的理性的价值观。
2 精神型价值取向
精神型的价值取向要求坚持自身信仰,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夏妍姥,与夏妍妈和夏妍同住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在她中年的时候丈夫便因故去世,她坚持守寡至今。虽然她与董大爷两人互生情愫,但她心中一直坚持着传统的道德礼法,无法放开心扉,靠着晚辈的牵线和鼓励两人才由苦思煎熬到守得云开见月明。
王小柱,是个流浪歌手,他坚信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歌星,虽无伯乐却不气馁,宁愿在街头卖艺也不向五斗米折腰,他想找到真正属于他的地方和喜欢听他唱歌的人。然而当他被生活耗尽热情时他说“只要能生存我什么都愿意。”
董大爷,是享有超国民待遇的老北京人,在他眼里四合院是代表着老北京传统文化意蕴的标志性建筑,他认为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文化遗产为前提,对待开发商和投资商从不假以辞色。他在对开发商的控诉中就曾说到“真拆了是作孽啊,老城的四合院都拆了北京还叫北京城吗?”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保存一份人性的纯真和向善是难能可贵的,至少可以免于争名夺利的摸爬滚打,寻得自身的追求和价值所在。这也是上述人物的可爱之处,但在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同时我们要看清楚自己的梦想是否跟我们现实的选择是相悖的,当梦想跟现实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梦想去寻求生存之道,追求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不忘有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不管是夏妍姥、董大爷还是王小柱,他们心中所坚持的信仰最后都不得不像现实妥协,这说明了纯精神型的价值取向在现实道路中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求我们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也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人的属性是社会性,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离开了社会,不可能有个人;离开了个人,不可能有社会,这就要求人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既要满足个人又要满足社会,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3 双重型价值取向
主人公夏妍,名牌大学毕业,是个在建筑设计公司上班的小白领,尽管事业爱情不顺利却改变不了她乐天知命的乐观态度,使当下社会迷茫困顿的年轻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希望。
秋天,夏妍男朋友,虽然其母反对他与夏妍的恋情甚至给他攀高枝,虽然其中有误会重重,他也没有轻言放弃,最后两人由赌气分手到重修前好。
李羽夫妇,同是作为开发商,两人一开始就剑拔弩张,都想意图拿下拆迁的计划项目,关系扑朔,亦友亦敌。随着夏妍在中间的调和两人逐渐放下成见,谅解对方,由最初的工于心计不择手段拿下项目计划到最后的携手共进,为城市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保姆小娟,用梦想点亮人生。她是一个打工妹,一天要做好几份工以此来赚取弟弟的学费。她善良诚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对待每一份工作,度过每一天。她不虚慕荣华富贵,认真对待生活是她的人生价值追求。
从李羽夫妇由最初的追逐物质利益转变为更多的精神追求,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转变体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夏妍、秋天、小娟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态度,不难看出脚踏实的生活态度和锲而不舍的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价值观。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去努力打拼自己的天地,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逆境,这也是这部剧所要反映的理念。
以上所述,尽管是以《夏》剧为切入点,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思想,让我们能够更集中、更典型地看清都市建设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只有坚持物质和精神双重的价值取向,都市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夏妍的秋天》的成功在于它贵在真实,不背离真实生活,当人们看着荧屏上一幕幕散发着鲜活气息的生活琐事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代入感调动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人生体验来体会故事的意义。整部戏将房主、二房东、蚁族、拼房客、北漂族、打工群、白领、囤房户等社会各阶层倾托而,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并用人物去诠释,揭起百姓真实生活的面纱,将对人性的拷问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四合院落中。
当然该剧也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思索:
(1)该剧的大圆满结局处理稍显仓促,剧中个人物之间的矛盾似乎在一瞬间化干戈为玉帛,体现了导演在处理现实问题中一厢情愿的心态。
(2)《夏妍的秋天》不追求曲折情节,刻意淡化情节,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和事放大,展现给普通观众,虽然吸引人但不够深刻。
但是瑕不掩瑜,《夏》剧主题的切入现实、人物的真实可信,揭示问题的独到,是这个娱乐化的时代能够引人深思的有力之作。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都市,因有健全制度的保障,让所有人都像剧作的名称一样,收获“秋天”的丰硕,而担负塑造都市精神的电视剧,更应在立足现实主义的创作的基础上,为大家奉献更多的关注民生的优秀之作。
李若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