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五千言」
- 来源:醒狮国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道德经,红楼梦,军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7 15:02
西方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时也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这是正常的事,《道德经》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历代对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诠释,本身也丰富了《道德经》文本意蕴。
唐玄宗李隆基在为《道德经》做注解时,说《道德经》主要讲的就是“理身、理国”的道理,而明太祖朱元璋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开国皇帝,直接就把《道德经》称为“王者之上师”,宋代名臣欧阳修,说《道德经》中“治人之术至矣”。可见,在帝王名臣眼中《道德经》是指导他们治理天下的智慧锦囊了。
而在唐代末期,有一位军事家王真却认为《道德经》“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认为《道德经》就是军事著作,还为此做了一本《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竟然得到了唐宪宗的褒奖。他的观点得到了明末大学者王夫之的认可。到了近现代,既懂哲学又懂军事的毛泽东主席,在赞赏《道德经》的朴素辩证法的同时,也曾说过:“《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因此,在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出土并整理成书后,当时的学者就写了一篇文章附在书后,专门论述老子的军事思想,现在看来的确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讲治国也好,谈军事也罢,古代的统治阶层特别是在武则天称帝之前,大都是他们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军事作为政治的延续,道理或许本来就是相通的。
真正令人大感惊奇的是,一些置身方外的神仙家和养生家,竟然把《道德经》看作是指导养生修炼的著作,据考证是成书于汉代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就开始对《道德经》进行养生修炼方面的解释。道教的创立者东汉末年的张道陵著《〈老子〉想尔注》,也延续了这种思想。到了宋代,“金丹南宗”的创建者张伯端(位列全真道南五祖之首,被后世尊称为“紫阳真人”),在他的内丹著作《悟真篇》中,把《道德经》和《阴符经》并称,并赞誉说:“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对《道德经》中的“致虚守静”“玄牝”“虚心”“实腹”等许多概念都从养生修炼的角度给予了新的诠释。因为张伯端本人自幼“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陈、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是位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的大家,一生颠沛却享百年之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因此,他的观点在后世全真教中影响特别深远。
然而这与后来围绕《道德经》阐释所发生的事情相比,还不算奇葩。
元代的散曲《李逵负荆》中有一句:“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到了明代的《水浒传》一书中,作者施耐庵则为梁山泊的好汉们在山头树了一面杏黄旗,上书四个大字“替天行道”,这算是好汉们劫富济贫、聚义造反的核心理念了,小说当然是虚构的,而在施耐庵见到听得的社会现实中,或许就真的有占山为王的好汉们以此来号召群雄呢!
中国古代的普通民众多是与“四书”“五经”无缘的,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往往就是从评书和戏曲来的,通俗文学中这么一写,后世的许多好汉们也就模仿起来了,占山为王者也大都以“替天行道”自命。而这思想的出处,实际就是《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本身是在对当时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进行批判,没想到竟然为后世揭竿而起的好汉们提供了理论支持。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风东渐,老子开始走向世界。这时人们发现,原来早在唐代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时,他就曾把《道德经》译成过梵文,可能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经典了吧。有学者费了很长的时间对世界各国《道德经》译本进行研究,在7年前,他统计出两个数据,看起来的确很惊人。《道德经》在海外已被翻译成28种语言,有1100多种译本,进而得出结论说,《道德经》是翻译为外国文字最多的中国书籍,是世界翻译成外国文字第二多的书籍。在众多的海外译本中,以德文的译本种类最多,这个以哲学闻名于世界的民族看来是对《道德经》情有独钟。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是这样评价《道德经》的——“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道德经》在西方的影响从哲学界扩展到了科学界。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因为受到了道家文化启示,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丹麦为他授勋时,他却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的得道者,勋章应该授给老子。”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回忆,他于1943年曾在美国拜访过爱因斯坦,他发现爱因斯坦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人,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据说,霍金是在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启示下,提出了“宇宙创生于无”的理论。当我们默诵“有无相生”的那些字句的时候,脑子里难免不浮现出爱因斯坦那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
后来西方的分析心理学、管理学也都开始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为什么古今中外,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养生修炼家,还是哲学家、科学家,乃至心理学家、管理学家、艺术家,虽然他们的专业千差万别,却都能从《道德经》中得到那么多的启发呢?这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详细探讨吧!
编辑/书含 文/任玉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