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成都
- 来源:醒狮国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杜甫,成都,门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7 15:09
春熙不止一条春熙,有四条春熙,因为四个方向。人虽多,但因为街道宽绰,散布下去就显得人少,其实不多也不少刚刚好,走起来舒服。一条街人太多比如厦门中山路,就会让人烦躁想逃离,人太少又对不住城市的繁华。宽窄巷子肯定会去的,那里是成都的标志。
四川是唐宋名流尤其是诗人必游之地。
公元759年,杜甫来到成都并在此寓居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歌。想一想,一年60首,日后皆成为名篇,我们中有谁胆敢期许终生写作留世的是他一年的十分之一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样明快的诗作即杜甫居住浣花溪畔,暂时有了安身之所后写就的。
杜甫出生官宦之家,父亲是县令。但到了杜甫成年,家道衰败。古代的县令并不能与今天的县长相比,所以不存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现象。杜甫19岁开始漫游江南吴越,24岁漫游齐赵大地,33岁在洛阳相遇李白,后经一抓二逃二贬之后,48岁入蜀,59岁病死在由潭州到岳州的船上。
杜甫比李白晚出生11年,足足相距一个代际,按今天来看有代沟。但是,两人的相遇是命运的定数。我很赞同闻一多在《杜甫》一文中这一段话:“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天空的异瑞一样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集中浏览了世界各地出版的关于杜甫作品及其研究的各种结集版本,其中1997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嘉莹所著《杜甫秋兴八首集说》铅印本,让我忽然联想到津渡的代表作《澉浦秋兴十八章》来。而一本1956年由西德不莱梅市出版的德文版杜甫诗集,书名《杜甫的伟大悲歌》,让我心里有一阵震颤。
杜甫草堂清幽秀丽,古木参天,除了草堂之外,还衍建了好几座纪念杜甫的“豪宅”,给我的印象是太奢华。也是,如果还是那间为秋风所破的茅屋,还有谁愿意花60元门票?在杜甫草堂,见到最多的是老人和小孩,他们都是免费入内,更多人大概不愿意花60元进去看杜甫吧。
在杜工部祠,杜甫和黄庭坚、陆游并置其内。好笑的是,黄、陆的塑像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双胞胎,雕塑者也太懒惰了。
在杜甫草堂里两家店铺渴望寻到杜甫传,未果。等到网上去买吧。四川是值得细走慢走的好地方,等着再来吧。
编辑/林青雨 文/子梵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