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拓是以纸紧覆进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因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传拓技艺的产生与发展
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它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拓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便于文化传播和交流而创造的一种独特文献复制技术。东汉时期石刻大量出现,特别是熹平石经被用作官定经本,使复制碑刻内容成为当时强烈的愿望。同时,造纸技术的改进、纸张质量的提高以及造纸成本的下降,使得“用纸传拓”成为可能。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也是传拓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年出土的战国墨书不胜枚数,可见当时墨的使用已较为普遍。先秦印章和封泥的使用则进一步启发了传拓技艺的产生,不同的是印章文字是反的,石刻文字则是正的。
传拓的材料和工具
(一)纸
拓片用纸,一般宜用宣纸。宣纸是一种高级的毛笔书画用纸,有熟宣与生宣之分,拓片均采用生宣。棉莲是宣纸中最薄的一种,质薄均匀、韧性强,适宜拓印甲骨文字、玉器花纹以及纤细的图画,为传拓材料纸中之佳品;单宣厚薄均匀,后横道帘子纹印,宜用拓印纹饰深、字体大的物件,如碑刻、墓志、瓦当、画像石等;粉连质脆,韧性弱小,但质薄光洁,可用作拓印钱币、玺印等;加重单宣,适宜托裱。
(二)墨
墨有两大类,即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色墨无光,见水后易渗化,仅宜写字,不宜拓印。油烟墨,墨色坚而有光,黝而能润,其拓片纯黑而有浮光,是目前传拓用墨较普遍的一种。过去拓印,一般都要自己进行捣墨,太少不好捣,太多又用不完,既不方便又不经济,现在市面上供应有墨汁,为我国金石传拓事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制作出精美的拓片,需要准备多种便于使用的工具。由于传拓所用的工具大都较为特殊,很多都是市场无法买到的,所以必须自己亲手制作。这些工具包括扑子(又称拓包)、木槌、喷壶、打刷、棕刷、墨板,以及裁刀、针锥、尺子、镊子等辅助工具。
传拓程序与方法
传拓是最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技法,在很长的时间内,与众多的传统技艺一样,传拓技艺主要通过“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延续。
传拓自身有一套严密的程序,依次为洗碑、上纸、捶纸、上墨、揭纸几个部分。只有材料考究、工具趁手、程序合理,三者互相结合,才能拓出精美的拓片。

(一)清理器物
对于要拓的器物,在拓前首先要清洗干净,如灰尘、泥土和油污,一定要使拓的文字、图画、花纹,清楚、明晰。如拓碑石,先要用清水洗去石面上的灰尘、泥土与油物。文字内或纹饰中遇有土锈,先用竹扦慢慢剔除,切忌金属刀剪之类,以防损伤。
(二)上纸
上纸,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把拓纸紧贴到器物上面去。其法有二:一是湿纸法;二是干纸法。根据器物类型的不同,上纸方法也就不同。碑石、墓志一般宜用湿纸。湿纸法的重点是使纸干湿均匀,用鬃刷刷纸时要用力,使纸内绝无气泡。后续上墨的色泽度与此步骤刷纸的力度和遍数关系密切,刷得越光滑,越容易拓出乌金的效果。
(三)上墨
上墨也叫扑墨,就是用拓包把墨打印到纸上去。拓片前,应首先做一项重要的工作,即用毛笔将较多的墨汁涂在墨板上,用拓包蘸匀墨板上的墨,然后拓包与墨板相互拍打。扑拓碑石、墓志时先要把握好纸的干湿程度,待湿纸慢慢由青变白、欲干未干之时,用拓包轻轻拍打第一遍,这遍用墨要淡、要匀,使文字或纹饰稍稍显露,待纸全干时,再拓第二遍、第三遍……依次渐进,层层加深,即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四)揭取
拓片的揭取,是从上纸到扑墨完成之后的一道工序。当拓片终止上墨,完全干透后,才能进行揭取。揭取拓片的具体方法:两手提住拓纸下端的两只角,从下往上顺势一撕,即可完整取下。揭取时,不宜过快、过猛,要因势而为。值得注意的是,若拓片是由几张拓纸组成的,就要从最先上的那张拓纸揭起,不然揭取就容易出现脱节现象,造成衔接处分开。
传拓技法与拓本
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基本技法主要有扑拓、擦拓两种。扑拓法以扑子蘸墨,均匀扑于拓纸上,是最常用的传拓方法。其特点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原碑风貌。擦拓法以擦子蘸墨,平行而快速地擦在拓纸上,传拓法帖多用此法。与扑拓相比,擦拓法的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光泽好,缺点是只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凹凸不平者难于操作。
按用色的不同,拓本可分为墨拓和色拓两类;按其墨色深浅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乌金拓、蝉翼拓、朱拓、套色拓、腊拓等多种,种类不同,效果各异。
乌金拓是指拓片墨色厚重,黑白对比强烈,似乌金,黑亮晶莹,故名乌金拓。其浓重的色彩,黑白分明,光可鉴人,如《三希堂法帖》《柳絮诗》等。
文/左凤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