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值盛夏,骄阳似火,酷暑难熬。如何正确地纳凉避暑?真乃第一生理需要。
不同纳凉方式
自然风:盛夏,敞开居室门窗,任凭自然风入门穿堂破窗而过;舒适而又自然。不用花钱,无需设备,随手拈来,自然享受。但是,夏季暑热外蒸,人的汗液大泄毛孔开放,特别是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或熟睡时,如果不注意适当保温,任意让穿堂风长时间吹,邪气常会乘虚而入,引起风热感冒、肩周炎等症。而且,人脸突然或长时间经过堂风一吹,有时会引起面神经麻痹。所以,居家纳凉或就寝,不可赤身裸体;不宜突然或经久猛吹过堂风。老年人,树荫下摇一把芭蕉扇,喝杯清茶,也是不错的纳凉方式。但是,年轻人户外纳凉,海滨、湖畔、河边、树下、走廊、山下,坦胸露体,任凭风吹,呼呼大睡,固然痛快,但易着凉,引起关节疼痛,需加防范。
电扇:电扇吹风,适宜选能摇头扇。睡觉时风扇适宜从脚部吹起,这样全身会凉得比较快。如果电扇直接对着头颈部吹,头皮温度下降,严重时可诱发脑中风。电扇对着一侧颜面直吹,容易引发面瘫。
空调:盛夏炎炎,用空调是一种现代化的享受。但是,彻夜用空调,容易着凉,尤其是脚部更容易受凉。因为脚在下肢的末端,远离心脏,血供少,温度低,所以,此处最易受凉。因此,在吹空调睡觉时,要穿睡衣、睡裤,盖住双脚;或者穿袜子。
创造纳凉环境
我们当然无力改变大自然安排的温凉寒暑,但有时候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个凉爽的微小气候,有助于盛夏纳凉。
植物助凉:居家内外合理地种植一些植物,也有明显降温作用。比如,在居室四周栽种爬山虎、葡萄架、牵牛花、紫藤、丝瓜架、扁豆架等攀绿植物,形成一个绿色的“凉篷”。攀爬植物的合理分布,能改变居室的微小气候环境,能有效地把太阳的直接辐射隔离开,为居室遮荫凉;又能释放部分水分,调节居室的湿度。
感官生凉:天气热了,居室里的大红大紫等暖色装饰会让人难以忍受。所以,换上浅绿、浅蓝、乳白的冷色饰物,会使感官生凉。还可将墙上的装饰画,换上“冰山雪峰”或“小桥流水”“茂林修竹”。冷色的居所,会让你感到自然的凉意。人的视觉很有意思,美妙之物,会很快从眼到心,产生望梅止渴、望冷生凉的效果。
居室止热浪:在向阳的窗户上方装上凉篷,换上深色窗帘,将直射阳光和热量阻挡在外。到了晚上,气温下降后再打开窗户,将有种自然凉意。
不要猛喝冷饮:一般人总认为,炎炎夏日,喝上一杯冰镇啤酒或清凉饮料,便立即能感到心清气爽,似乎觉得酷暑远去。殊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大量饮用冰冷的饮料会影响消化功能,降低人体免疫力。如果夏日摄入冰镇食品过多,人体局部的温度短期下降。由于人体一下子无法适应这么低的温度,消化系统就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继而影响到全身的各系统功能。
在炎热夏季,器官功能欠佳,难以抵挡酷暑。此外,冷饮通过胃肠的速度要大大快于常温的食物;而且,多数冷饮都含有大量葡萄糖,造成血浆高渗透压,因此,大量喝冰镇饮料,会越喝越渴。再者,不同的人群对冷饮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体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最好不喝冷饮。婴幼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全,也应少喝冷饮。有资料表明,一次大量喝入冷饮,很有可能诱发心梗。
心静自然凉
天气闷热,容易使人烦躁不安、情绪激动。
叫人感觉烦热。要懂得“心静自然凉”的道理,气定神闲,静下心来纳凉。心静了,自然讲究凉快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首《消暑》诗,写出了心静纳凉的意境: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还可以用植物缓解情绪:临窗悬一盆吊兰,案头摆一株茉莉、夜来香,在灯泡上洒少许风油精、花露水或紫罗兰香水。当房间里一股淡淡清香若有若无,人的情绪和感觉都会处于愉悦之中,不自觉地,炎热就消失了。
正确纳凉,可以消暑;纳凉不当,也会弊端百出。
编辑/林青雨 文/赵宗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