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率高但换肉率差的条纹鲈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条纹鲈,养殖
  • 发布时间:2015-07-31 09:53

  条纹鲈成长迅速、抗病力强,成为鲈科养殖品种之一。目前养殖的条纹鲈都是雌性条纹鲈和雄性白鲈的杂交种,其成长比亲代更快,台湾地区的条纹鲈养殖以嘉义及云林地区为主。条纹鲈虽活存率高,但换肉率却在几种养殖鲈鱼中排名最低。

  条纹鲈俗称银花鲈、线鲈、金花鲈、银花仔,英文名:Striped Bass或Striper,日文名:シマスズキ,学名:Morone saxatilis,在分类上为鲈形目狼鲈科(Moronidae)狼鲈属(Morone)。

  条纹鲈因其体侧有数条平行横纹而得名,原产于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域,从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到路易斯安那州都有它们的踪迹,是美国马里兰州、罗德岛州、南卡罗莱纳州、以及纽约州的州代表鱼,因拉力强成为垂钓客喜爱的钓鱼对象。美国政府的水产研究单位亦繁殖鱼苗并放流到各水库及湖泊,作为控制小杂鱼数量的工作鱼。美国小布希总统于2007年10月20日签署行政命令指定条纹鲈为“受保护的休闲鱼种”,在联邦水域内捕的条纹鲈鱼不得被商业出售。

  条纹鲈体侧扁而延长,背鳍2个,第一背鳍硬棘9枚,第二背鳍硬棘1枚,软条12-14枚。体背部暗绿色,腹侧及腹部为银白色,体侧胸鳍以下有7-8条暗色条纹,从鱼鳃延伸至尾部。条纹鲈体长最大纪录达2米,最重的纪录则是57公斤,寿命估计为30年。

  条纹鲈鱼生活在海洋咸水内,会进入淡水区产卵。它们是夜出动物,属肉食性鱼类,以小鱼及甲壳类等为食,繁殖期在秋冬季。条纹鲈生存的适温范围广,广盐性,在淡水、咸水中均可生存。其食性杂(偏肉食),喜欢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当年养成,已成为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

  杂交条纹鲈成长比亲代更优

  白鲈与条纹鲈都是狼鲈属鱼种,两者的繁殖模式相近,雌性条纹鲈(Morone saxatilis)和雄性白鲈(Morone chrysops)的杂交子代,具有杂交优势,它的成长比亲代快速,也更能耐紧迫,对养殖环境变化具有较佳的适应力。据研究显示,条纹鲈可耐1ppm的溶氧条件。养殖条纹鲈活存率较高,通常可达7成以上,因此,目前业者养殖的条纹鲈都是杂交种。

  台湾业者于1991年开始引进条纹鲈养殖,由于其成长迅速、抗病力强、广温及广盐的特性,加上色彩鲜明的体色,在短时间内,即掀起养殖的风潮。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在1997年从美国引进美国条纹鲈试养,获得成功,并于2000年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难关,在福建及其他各省推广养殖。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于2005年引进养殖条纹鲈,与渔民合作养殖条纹鲈的试验结果理想,喂饲人工饲料的条纹鲈生长迅速,可在6-8个月内由鱼苗成长至可推出当地市场的大小。

  嘉义为鲈鱼养殖重镇

  台湾养殖的鲈鱼科种类包括金目鲈、七星鲈、加州鲈、条纹鲈及澳洲银鲈等,金目鲈及七星鲈为本地品种,台湾本地金目鲈繁殖季节较晚的缘故,因此金目鲈的仔鱼在年底或年初时,由东南亚国家进口,而加州鲈及条纹鲈为由美洲引进的养殖鱼种,银鲈为由澳洲引进。

  在1995年以前,台湾鲈鱼养殖多维持在1万吨上下,1996年由于产量过剩,造成价格崩盘,之后鱼价一直没有显著回升,产量也大幅度减产,只剩5000吨左右,2000年时最低甚至不到4000吨。直到2010年,受到外销订单激励,产量大幅提升,产量由2009年的9553吨,翻了一倍以上,达到22764吨。2013年甚至突破3万吨,在台湾水产养殖排行榜上,由2009年排名第8名,一路超越石斑、鳗鱼、牡蛎及台湾蚬,晋升到第4名。

  台湾鲈鱼养殖以云林、嘉义、高雄及屏东为主,其中以嘉义产量最多。根据鱼业年报统计,2012年台湾养殖鲈鱼产量25583吨,嘉义9858吨,占39%;其次为屏东5678吨,占22%;高雄4911吨,占19%;云林3822吨,占15%。云林、嘉义、高雄及屏东产量占全台95%,其他县市仅零星养殖。

  条纹鲈较不耐高温,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云林县浊水溪以南、嘉义县八掌溪以北,嘉义义竹、东石、云林麦寮一带。

  由于气候、水质及养殖技术等因素,义竹乡成为嘉义县鲈鱼养殖之首,养殖品种有七星鲈、金目鲈、红鼓及条纹鲈等等,主要品种为七星鲈及金目鲈,加州鲈、条纹鲈只占少数。

  依照渔业署2014年年底放养统计,金目鲈仍为鲈鱼养殖最主要品种,在鲈科鱼类养殖1.5亿尾的总放养量中,金目鲈9068万尾,占有60%,其次为七星鲈2178万尾,占15%。

  鱼苗来自美国

  目前杂交条纹鲈鱼苗都是来自美国2个繁殖场,台湾有3个业者从事鱼苗进口业务,其中以嘉义东石三胜水产公司引进数量较多。三胜水产蔡胜兴表示,每年自农历2月份开始从美国进口杂交条纹鲈鱼花,在一个月的期间内陆续分批进口,总数约2-3千万尾,视美国纽约州繁殖场出苗情况而定。

  鱼花以航空运输方式来台,中途要转机一次,全程需要40小时,抵台后的鱼花存活率6-7成。进口后培育1.5个月,养到1.2-1.5寸再出售给养殖业者,从鱼花到1.5寸的存活率约5%-10%。

  “过去几年国内的条纹鲈寸苗供应量估计大约在400-500万尾之间,今年因气候炎热,鱼苗培育不起来,大约只有250万尾。”蔡胜兴说。

  杂交条纹鲈长大后一样有公母,可以自然繁殖生育下一代,但畸形多,鱼也长不大,不具经济效益,因此鱼苗还是得从原产地美国进口。

  台湾水产试验所于1992年向民间购买稚鱼试养,在1995年3、4月间,完成人为自然产卵试验,首创杂交条纹鲈在台湾繁殖成功的纪录。但经试养后发现,杂交条纹鲈虽可完全在淡水中培育第二代(F2),但是其孵化率、存活率都偏低,仔鱼成长慢、体型变异大而畸型率又高,并不适宜推广养殖。

  台湾引进条纹鲈已有20多年历史,过去蔡胜兴与屏东业者合作,鱼花在嘉义东石培育一段时间,再送到屏东培育寸苗阶段,嘉义的养成业者又再去屏东买苗回来放养。“在嘉义的鱼苗上车时还很健康,一台车10几万尾鱼苗运输到屏东后却失败。经过不断的反复尝试及研究,才发现条纹鲈鱼苗在运输时,不能和其他鱼苗一样,在水里加冰块降温。以前鱼苗一尾12元以上,一台车十几万尾,价值一、二百万,失败一次就损失惨重。”蔡胜兴说。

  蔡胜兴表示,条纹鲈如果外销顺畅的话,约有800-1000万尾的市场容纳量,过去几年外销订单较少,养殖量只有400-500万尾。今年出苗量更少,只有250万尾,目前池边价约65-70元/台斤,明年成鱼池边价格可能还会再上涨。

  “条纹鲈在美国是传统的食用鱼,当地偏爱大规格鱼,在台湾养成的一公斤成鱼回销到美国都还可以赚钱。”蔡胜兴说。

  育成率高但换肉率差

  7月初,盛夏时期,养殖业者已经忙碌好一段时间了,为了了解条纹鲈的情况,笔者拜访从事鲈鱼养殖,同时经营饲料的陈春峰、陈建颖父子档。具有多年鲈鱼饲养经验的陈春峰指出,在鲈科鱼类中,条纹鲈是比较容易饲养的鱼种,育成率一般可达8-9成,但是换肉率却是最差的。条纹鲈对于环境的耐受性较高,遇到“到风车”(台语,缺氧时池鱼集中在水车后方)的情况通常还能救,七星鲈就没办法了,一定会死,差别只在于死亡数量的多或少。

  条纹鲈养殖通常在天亮前及日落后投料,一日一餐或两餐,视各人操作。业者多以自动喷料桶自动喂饲,但是投料时一定要在池边观察吃料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投料量。“饲养鲈鱼都得每天起个大早,巡视吃料是否正常,如果鱼不吃料,要立即减料或停料,避免浪费饲料,引起水质败坏。”陈春峰说。

  陈建颖表示,在几个养殖鲈鱼品种中,条纹鲈是饲料效率最差的一种,一包50台斤料只能换32-38台斤鱼,饲料换肉率1.31-1.56。饲料换肉率最好是金目鲈,每包料可换45-48台斤鱼,饲料换肉率1.04-1.11;其次为加州鲈和红鼓,50台斤料换43-44台斤鱼,饲料效率1.14;换肉率排名第三的是七星鲈,50台斤料换38-40台斤鱼,料肉比1.25-1.31。

  目前鲈鱼颗粒浮料每包售价约1500元,生产一台斤条纹鲈的饲料成本大约在40-47元,业者一般将总成本抓在55元/台斤,以目前池边价65-70元/台斤,养殖利润还算可以,但是条纹鲈市场以外销较多,订单不稳定,价格起伏大,业者也不敢冒险大量放养。

  非正式估计,过去几年每年大约放养寸苗400-500万尾,如以8成存活计算,年产约1920-2400吨,2015年出苗250万尾,明年产量可能只有1200吨。

  上市瞄淮三大档期

  依正常情况,每年8月起,养殖鲈鱼开始大量出货,这时价格一定会下跌。“在一年之中,有6个月价格较好,6个月较差,价格较好的分别是中秋、春节及清明三个档期。”陈春峰说。和高雄永安地区的石斑鱼养殖模式一样,嘉义义竹、东石的养殖业者会同时放养3-4个鲈鱼品种以分散风险,而且不只品种分散,也会藉由投料来控制生长速度,调整上市档期。

  陈春峰表示,条纹鲈上市规格11-12两(400克)以上都可以,无上限,大型鱼可作为钓场用。放养后最快在8个月可开始抓鱼,1年抓完。条纹鲈的嘴小,不会残食,通常不需分池饲养,也可以混养白虾。

  抢早的第一批上市鱼俗称“早ㄚ”(台语)。同一批鱼苗要在农历春节档期上市的话则属于第二期的中间批次,义竹业者称之为“盟ㄚ”(中间的意思)。计划在隔年清明最后一期上市的批次称为“慢ㄚ”。

  陈建颖进一步解释指出,义竹地区业者如果放养50万尾鲈鱼,可能以20万尾早ㄚ、20万尾盟ㄚ、10万尾慢ㄚ分配比例出鱼。

  “4-5年前,鲈鱼好价格维持了两年,近几年因价格跌下来,池边价在40-60元/台斤之间,三年前甚至跌到38元/台斤的谷底,加上饲料一再上涨,养殖不敷成本,业者放养意愿低,养殖量逐渐缩减。2013年中秋节期间因鱼货少,价格才开始回升到70元/台斤以上。6-7年前一包30公斤(50台斤)鲈鱼料一包才900多元,连续几年好几波的上涨,目前已涨到1500元。”

  陈建颖表示,鲈鱼养殖的饲料成本占70%-90%,比例相当重。这两年因饲料涨价,成本垫高,已经淘汰许多鲈鱼养殖户,尤其是云林麦寮地区,因养鲈鱼不赚钱,退出行业的人不少,连鱼贩也都经营不下去,减少了好多。义竹新店地区因环境适当,当地业者平常会互相交流养殖技术,即使在这波重新洗牌的趋势中,依然能保持竞争力,成为鲈鱼养殖主流。“新店地区几乎没有鱼塘出租或出售,许多当地业者甚至到邻近乡镇购买鱼塘扩大饲养规模。”陈建颖说。

  义竹新店地区属于静水养殖,因地下水阿摩尼亚及铁质等含量太高,不能直接使用,养殖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陈春峰曾经养10万尾条纹鲈亏了60万元,隔年放养13万尾,抓了10万台斤,一批鱼赚80万,因为苗价较便宜(寸苗4元),成鱼卖到75-80元/台斤的好价钱。

  业者估计,从事鲈鱼养殖一甲地需要300万的周转资金,一个养殖场以5甲地最具经济规模,需要1500万的资金。近几年能养鲈鱼赚钱的都是同一批人。

  文/《养鱼世界》郑石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