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产消大省广东如何监管安全工作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水产品,监管,安全工作
  • 发布时间:2015-07-31 13:08

  广东濒临南海,渔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发展迅速,是水产品消费和进出口大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事关重大,笔者参加了5月20日农业部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后特撰此文,总结了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各项工作。

  一、全国水产品监管会在广州召开

  2015年5月20日,农业部在广州召开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会议并讲话,广东省副省长邓海光到会致辞。农业部财务司、畜牧业司、兽医局、渔业渔政管理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要求,各级渔业部门要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切实维护广大水产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于康震指出,“十二五”以来,全国渔业系统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向好,产地抽检合格率逐年提升,2014年达到99.2%,没有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以国家级和部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地、县、乡级质检中心为补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经建成,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能力有所提升。

  笔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深深感到水产品质量安全事关重大,涉及投入品生产、养殖、流通等环节,受残留、疫病、水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个别水产养殖品种违规用药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渔用投入品潜在风险较大,流通暂养环节存在隐患,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

  二、广东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

  广东濒临南海,江河纵横,水域辽阔,渔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迅速发展。2014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2318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水产品产值1080亿元,同比增长7.5%,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广东是水产品消费大省,广东人喜欢吃生猛海鲜,对水产品质量要求高。广东也是水产品进出口大省,2014年全省水产品出口42.5万吨、进口30万吨,香港和澳门超过90%的水产品、美国市场超过10%的对虾来自广东。水产品质量安全国际性强、敏感度高,监管工作任务重、影响大。

  近十年来,广东省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设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处,开始把苗种、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纳入日常监控范围,抓好生产投入品、养殖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残留检测防范等标准的制修订。2008年省编办批准改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声势浩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现在,全省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常年监控制度,形成了覆盖种苗、养殖、流通全过程以及重点产品与渔业投入品等全方位的监控格局。依托渔政执法力量,多次联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畜牧兽医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还组织了对鳜鱼、乌鳢及苗种等重点品种的执法,重点打击非法使用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孔雀石绿等违法行为和使用假冒伪劣渔资的行为。

  2006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省财政专门设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每年补助1000万元,2009年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2012专项资金进一步增加至4000万元。2007年出台《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抽样规范(试行)》,逐步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常年监控制度,形成了覆盖种苗、养殖、流通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格局。抽检品种涵盖海、淡水养殖大宗优势品种、出口主导品种、天然海区贝类、渔业投入品等,抽检地区覆盖了全省各市、县。

  随着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积极推广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快检工作,从2011年开始以鳜鱼、鲍鱼、对虾等试行快速检测试点,加强了风险的严控和隐患的筛查。2011年至2014年,全省共投入约5100万元抽检经费,抽检水产品29740个,覆盖对虾、罗非鱼、鳜鱼、鳗鱼、草鱼、鳙鱼、鲢鱼、鲫鱼、鲤鱼、鲮鱼、鲈鱼、翘嘴鲌、鲷科鱼类、美国红鱼等40多个品种,4年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8%、97.0%、97.2%、97.5%。由于坚持依法履职,抓实工作,广东省确保水产品在过去的4年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2003年以来,广东省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章制度,2003年9月1日起实施《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渔业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建立渔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水生动植物防疫和检疫的监督管理。

  为完善相关的制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制订一系列管理文件,2007年以来,先后出台《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规范》、《关于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意见》、《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度》、《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结果的公示办法》等规章制度。特别是2010年率先在全国出台《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实施细则》,破解了鲜活水产品标识难的难题;2012年3月底,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签订了《关于流通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作框架协议》,要求在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对大宗的水产品、重点监控的水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其中以标识作为最基本的要素,做到没有标识的不准进入市场。2013年重点启动了《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2014年8月此条例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三、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1998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开始水产品检测工作。2001年成立广东省渔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合署,农业部及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配置仪器设备,加大了水产品检测工作力度。2004-2007年,由省财政下达2亿元专项资金,推动全省海洋与渔业“三合一”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对全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防疫检疫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提高。2005年,广东渔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承担农业部及省级下达的水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任务。

  2011年至2014年,广东省共投入约1700万元进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重点提升省、市两级检验检测机构水平,至2012年,深圳、广州、湛江、茂名、佛山、珠海、东莞、惠州、汕头、潮州、肇庆、江门、汕尾等市的检验检测中心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承担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其它内陆山区市依托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配套提高,也逐步配备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部、省级两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地市级检测机构为骨干,沿海地区为重点,基本覆盖全省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重点扶持水产品基层快速检测体系建设,探索通过省、市、县资金配套的方式,在渔业生产重点乡镇建立基层水产品快速检测实验室,进一步充实基层监管机构检测能力。惠州、中山、东莞等市通过以省级财政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支持为主、市级财政经费补充为辅的财政配套方式,在各个区、县(镇)建立基层水产品快速检测实验室。截止目前,全省已投入使用的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实验室达74个。

  有了检测机构,需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检测工作。广东省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考核和检测人员上岗培训。近两年,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组对承担省级检测业务的14家水产品质检机构进行现场考核评审,对承担省级检测任务的机构检测人员进行上岗培训,80名检测人员经考核取得上岗资格证;各地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举办无公害水产品检查员培训班3期,举办监管人员培训班24场次。同时,全省共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活动108场次,举办渔民培训班14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0万多份,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

  为扎实推进乡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省编办、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于2013年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的通知》及一系列相关文件,鼓励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推进乡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全省取得批复成立的乡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共有250个,各地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全省取得批复成立乡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250个(其中水产专业站121个、综合站129个),增强了基层渔业公共服务能力,为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实现初级水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跟踪和监管,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正确消费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利用农业部在广东开展水产品标识研究的机会,与中国水产科学院合作进行水产品可追溯技术系统研究与开发、水产品可追溯技术体系示范应用和运行机制探索,自2006年开始进行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经过研究和实践,完成了追溯系统软件及对应使用的二维条码电子追溯标签的开发,并通过试点推广应用。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具雏形,并在逐步完善成熟。已有7476家养殖企业录入省水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范围涵盖佛山、惠州、广州、汕尾、汕头、梅州、河源、湛江、茂名、阳江、清远、珠海、深圳13个市68个县(区),覆盖养殖面积60多万亩、产量达30万余吨。

  通过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可利用产品条码信息追溯产品产地和生产过程信息。养殖企业利用养殖生产管理系统软件进行产品质量管理,并利用养殖企业子系统向监管平台上传追溯条码信息。到目前为止,省监管平台共收录追溯条码信息5万余条。初步建立起由政府监管部门、养殖企业、批发市场、渔业行业协会、渔民专业合作社和消费者查询平台组成的全省水产品质量全程跟踪的溯源体系。

  2013年初制定水产品产地标识管理实施方案,在产地标识上增加追溯码,对养殖单位实施编码管理。各地通过对养殖企业登记备案,统一发放追溯码,并录入省追溯系统。追溯码由所在乡镇邮政编码和养殖单位注册备案号二部分构成,共10位数字。企业所在地邮政编码6位数字,养殖单位注册备案号4位数字。省海洋与渔业局制定了全省统一的产地标识的格式模版,要求标注:品名、起捕日期、生产单位、地址、联系人及电话、追溯码等信息。目前全省共有9780多家养殖企业完成编码录入工作,基本完成了鳜鱼、乌鳢、罗非鱼、鳗鱼等重点品种的产地标识的全覆盖。

  积极建立水产品产地信息化管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全省共投入约800万元进行水产品养殖动态数据库建设,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广东省水产标准化数据库网站”。现阶段全省已经入库养殖企业43332家,面积744万亩(其中100亩以上有5943家,总面积678万亩),大部分地区已完成50亩以上养殖场信息核对工作,信息化监控模式已初具规模。

  五、实施渔业标准化促进质量安全

  标准化生产是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是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近3年来,全省共投入经费1000多万元,制订省级渔业地方标准69项,建设省级以上渔业标准化示范区28个。至此,全省已制、修订省级渔业地方标准282项,基本涵盖了生产、流通、加工、质量、检验检测等环节,建成省级以上渔业标准化示范区124个,辐射带动面积150多万亩,带动农户3万多户。为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对推动行业的发展,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壮大渔业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渔业标准化促进了全省对虾、罗非鱼、鳗鱼和淡水塘鱼等优势品种的蓬勃发展,形成优势水产品产业带。2014年全省对虾和罗非鱼养殖产量分别为707112吨和714296吨,分别占全省水产养殖产量6675555吨的10.59%、10.70%。目前,广东省已形成了以优势养殖品种为核心的养殖、加工产业带,包括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对虾产业带,以茂名为主要养殖基地的粤西、粤中罗非鱼产业带,以江门、佛山为主要养殖基地的鳗鱼产业带和以中山、佛山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供港澳塘鱼出口产业带。湛江市对虾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2014年该市海水养殖对虾产量171501吨,占全省海水养殖对虾总产量的40.49%,整个产业链条的产值在200亿以上,解决了100多万人就业。

  渔业标准化促进了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省已有无公害水产品产地609个,面积5.9万公顷;获农业部认证无公害水产品535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健康养殖示范场116个;出口备案场890个。同时促进了渔业标准化生产和渔业企业质量标准保证体系的建立。一方面通过渔业标准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渔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促进养殖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化;另一方面,促进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进程。全省有128家企业获得输美HACCP认证,有30家企业获得出口欧盟注册,有30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全省已有90个产品广东称号;2014年有16个新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全省共有109个水产品获国家或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这为水产品出口加工业提供了充裕、安全的原料来源,促进了行业的蓬勃发展。2014年,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有1085家,水产品加工量140.8万吨,产值218亿元。据海关统计,全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量55.46万吨,进出口总额33.53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7.37%和1.64%。其中:出口量31.95万吨(出口主要品种中对虾排全省第一位),出口额22.94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6.08%和4.46%;进口量23.51万吨,进口额10.59亿美元,进口额同比增长5.06%,贸易顺差12.35亿美元。

  渔业标准的实施和推广,不但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而且实现了降本增产,提高了渔业内涵素质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渔民增收。在企业方面,茂名市茂南三高渔业有限公司在发展“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以质量为根本,以品牌为手段,打造“三高奥雄”罗非鱼品牌,产品质量好,十分畅销,年产三高奥雄牌奥尼罗非鱼苗1.3亿尾,罗非鱼鱼苗和成鱼均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湛江雷州通过建设南美白对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180亩,带动和引导全市养殖农户按照凡纳对虾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促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从而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广泛开展渔业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举办各种类型的标准化培训班、示范户实地演示操作、标准化生产现场推广会等形式,让广大水产养殖户学标准、懂标准、用标准,提高科学素质,加强渔业标准化意识。

  文/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总队 关歆 姚国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