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黄颡鱼、全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的区别有哪些,其实很多养殖户并不清楚,笔者走访华东黄颡鱼主养区域后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面进行了总结,可供业者参考。
黄颡鱼作为湖州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在浙江及外围地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其经济价值更是毋庸赘言,然而随着养殖成本的不断增加,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经济效益成为特种水产养殖行业不断探索的动力,其中苗种的改良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在特种水产养殖行业,全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正逐渐兴起,但是这三种黄颡鱼的差异有哪些,养殖户并不是很清楚,甚至靠主观的臆测去解释。本文通过走访华东区域黄颡鱼主要养殖区域对全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形态以及解剖学上的差别进行了初步总结。
一、常见黄颡鱼的种类和区别
常见的黄颡鱼有4种(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长须黄颡鱼),这四种鱼在动物分类学中均同属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 Bleeker),其体型很相似,但仔细观察完全能区分。四种黄颡鱼在分类学上的特征如表1。

目前华东区域黄颡鱼的养殖以普通黄颡鱼为主,其苗种主要来自于四川或本地的黄颡鱼自繁苗。近年来,随着黄颡鱼繁殖技术的日趋成熟,苗种供应有了初步保障,但是由于市场行情低迷,养殖逐渐趋于微利,养殖户迫切希望通过新的养殖模式或降低养殖成本增加自己的养殖利润。因此,全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普通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杂交)开始走进养殖户的视野。
全雄黄颡鱼是通过性逆转和雌核发育技术培育出的超雄鱼(♂YY)与普通黄颡鱼(♀XX)进行繁殖从而取得接近于100%的全雄黄颡鱼苗种;杂交黄颡鱼则多数是通过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来取的杂交后代;杂交黄颡鱼吻部突出,呈马蹄型,上颌须超过胸鳍基部,胸鳍的后缘具锯齿,前缘不明显,兼具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的共同特征;黄颡鱼吻钝,呈月牙型,上颌须刚达胸鳍基部,胸鳍的前后缘具锯齿,如图2所示。

二、三种黄颡鱼的性腺发育情况
目前湖州地区养殖的黄颡鱼主要为普通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
(1)同样的养殖周期内,雄性黄颡鱼的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雌性;
(2)长时间、高密度的养殖容易造成池塘单产低、饲料系数高、鱼病增多等问题。
全雄黄颡鱼的推广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雌性黄颡鱼数量,从而提高出鱼层次,降低饲料系数和提高卖鱼时的价格。
杂交黄颡鱼由于存在杂种优势,苗种的增重速度明显提升,在几乎相同的饲养环境下,增重速度一直超越同时期的黄颡鱼自交苗种。

生长1年龄的黄颡鱼性腺发育情况如图3,普通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性腺发育正常,个别全雄黄颡鱼会出现只有一侧精巢发育的特殊情况。杂交黄颡鱼的雌雄性腺均不发育,呈现出杂交不育的特点,表明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三、小结
综上可知,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在个体上的差别并不大,主要是雄鱼的比例上升了,拉大了整体规格;而杂交黄颡鱼属于两个种类进行杂交取得杂交子一代,杂交鱼的苗种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杂交黄颡鱼具有亲本瓦氏黄颡鱼的特性,生长快(1年龄个体可长到4-5两),适温范围广,饲料系数低,有一定的抗病能力,耗氧高,不耐低氧,应激比较强烈,夏天起捕和运输操作时需要注意风险控制,建议根据起捕季节合理规划放养时间和模式。
建议养殖户在选取品种时,不仅要考虑养殖成本,更要考虑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养殖风险,从而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及相应的养殖模式。
文/图 湖州亿盛饲料有限公司 曹晋飞 冯柯 余苛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