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稻田套养泥鳅模式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稻田,泥鳅,技术
  • 发布时间:2015-07-31 12:07

  笔者于1月至6月在琼中师周淡水渔业合作社的大力协助下,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梯形稻田套养泥鳅模式试验,最后取得了水稻和泥鳅双丰收。本试验得到了海南省2014年应用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专项资金支持。

  为海南中部山区发展稻-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操作依据,笔者于2015年1月至6月在琼中师周淡水渔业合作社的大力协助下,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和特点,进行梯形稻田套养泥鳅模式试验,通过精心组织实施,获得了水稻和泥鳅双丰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一、试验地点

  琼中县红毛镇什寒农田片区。

  二、材料与方法

  1、环境条件与试验农田面积

  筛选连片田地6块,面积21亩,为中部山区典型的梯形式结构,沙壤土,保水力较强;田块大小差异大,最大面积5亩,最小0.45亩,田埂宽度20-30cm。田块上方有一山泉为专用灌溉用水,排灌便利,一年四季均可保障用水且水质清爽无污染。

  2、稻-鱼共生互利稻田工程设计及修复

  坚持因地制宜,就简不繁,便于推广、节省适用的原则。鱼沟根据田块形状、大小挖十字沟及环埂沟或只挖环埂沟,沟宽40-50cm,深60cm,在进排水口各挖1口鱼坑,宽30cm,深60cm,进排水系统用20cm口经的塑料管设计安装,排水管低于田埂5cm且可控,将田埂加高至正常蓄水位10cm以上,埂堤宽30cm以上,阻塞渗漏,加固田埂,绕试验田周边挖宽60cm、深70cm的防洪沟。

  3、稻田耕作与苗种投放

  (1)稻田耕作

  先行对田地按常规作业方法耕耙地,每亩施放50公斤无机肥;随后挖鱼沟、坑,多余的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水稻品种选择杆短、抗倒伏的海香1号,扦秧釆取点播的方法,株距22-23cm,行距36公分;秧苗转青后逐渐加深水位。

  (2)苗种来源与投放

  筛选个体大、生长快、易起捕、本地自繁自养的台湾泥鳅,亩投苗量1.7万尾,个体规格为体长5cm的当年苗种;为避开水温高损伤鱼体,选在上午9点前投苗,投放前用浓度5%的食盐水对苗种浸泡,时间约3分钟。

  4、管理技术

  (1)泥鳅饲养管理

  投苗一周内泥鳅主要摄食稻田中的水蚯蚓、小昆虫及其他天然饵料,仅引着沟、坑投少许粉状蝌蚪料进行驯化诱食,随后逐渐定点,个体规格10克前投喂粗蛋白质含量40%的蝌蚪粉料,每天早上9-10时,投喂量占日投饵率的40%,下午5-6时,投喂量占日投饵率的60%,并视天气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中后期改投粗蛋白质含量38%的泥鳅专用膨化料,每天2次,投喂时间分别为早上10时、下午5时后,水温过高时延长到傍晚投喂,并适当减少饲料量。日投饵率1.5%-2%,上午投料占日应投量的60%,下午40%。当稻田降低水位晒田时,减少或停止投料。

  (2)田间管理

  为了促进其分蘖,需把水位降低,此时每亩追施无机肥30公斤。随着泥鳅个体规格增大,排泄物及残饵越来越多,据此,中后期不再施肥,并加大水的排灌量,防止水质过肥而影响泥鳅摄食与生长。水稻生长期主要发生白叶病、稻飞虱,筛选低毒高效的阿维三唑杀虫药,其用药方法为先将稻田水位降至沟、坑,在上午露水未干时喷洒,喷洒时注意避免药撒到鱼沟、坑中,下午及时将水灌溉至原水位。

  (3)日常管理

  专人负责,勤巡视,主要是观察泥鳅活动与摄食的情况,捞取死鳅,检查田埂是否渗漏或堵塞鼠、蛇洞,驱赶野鸟;暴风雨时注意排水,清除泄洪沟杂物;防逃防偷,做好试验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建档。

  (4)捕捞

  釆用地笼网进行捕捉,其方法是将水位降低至沟、坑,然后沿着沟、坑撒放地笼网,约5-10分钟可将网收集,反复操作数次,起捕率可达90%左右,其余部分回水重复一次,基本捕完,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不易损伤鱼等好处。

  三、结果

  本试验共计投放体长5cm的台湾泥鳅35.7万尾,亩均投苗量1.7万尾。2015年6月8日至6月12日收获,其中最大个体重34g,最小个体重26g,平均个体重30g,收获商品泥鳅8648kg,成活率80.75%,亩均单产411.8kg,投入饲料12972公斤,饲料系数1.5;稻谷8409kg,亩均单产400.4kg;其经济效益情况如表1所示。

  四、讨论与分析

  1、本试验结果显示,稻田套养泥鳅比当地常年稻田单一耕作纯收入(约1000-1200元/亩)提高4倍左右,且泥鳅为口腔呼吸鱼类,对环境适应性强,在放养密度及产量设置中空间较大,农户可依据市场、资金承受能力策划,其综合经济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大。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中部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在山区梯形田中发展稻-鱼套养产业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它对增加中部山区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效降低了鱼和稻谷的生产成本,综合经营效益显著。在试验的全过程中,泥鳅饵料有二个来源,一是摄食稻田中的水蚯蚓及其他昆虫类,幼草等;二是投喂人工全价膨化饲料。从结果的数据可见,由于有天然饵料的补充,养成饵料系数仅为1.5,比常规池塘养殖1.8降低了0.3;从表中可见,本试验亩施肥成本均200元,与常规亩需肥料成本400-600元相比节省了2倍左右,稻田除了在扦秧前施足无机肥培育天然饵料及扦秧后追施一次农家肥外,中后期主要依赖泥鳅排泄物、残料肥田,同时由于泥鳅大量摄食田间中的幼草,有效控制了田间中杂草的生长,节省了稻田耕作中的除草工序,降低了生产劳动成本。

  3、构建了和谐的稻田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了鱼产品、稻谷的产品质量安全。本试验对稻田中泥鳅解剖其肠道中发现包括蝗、蝽、飞虱、螟虫等在内水稻害虫。可见通过稻田为泥鳅提供生存生长空间,泥鳅摄食稻田中的害虫,不仅节省了人工饵料的投入,且稻田中常见的白叶枯病、稻飞虱病、尤其是对水稻危害较大的稻瘟病均未发生,仅在中期发生过白叶枯病一次,用药后基本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养殖废水对改良土壤性能和增加土壤肥力为水稻的生长所利用,降低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建设现代综合农业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扩展了养殖业持续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原有的养殖水域、土地资源不断萎缩,尤其是中部山区丘陵地带,以依赖扩大养殖水面增加产量产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到遏制。为此该养殖模式对发展多样性渔业经济,保障渔业产业持续稳产增产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文/图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梁松 张娅 李高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