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主要侵害对虾的肠道表皮,进而感染肝胰腺,引起对虾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严重的出现肠炎和肝胰腺萎缩。对虾感染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长速变缓,对虾个体差异大。
一、案例介绍
广西合浦市党江镇一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面积3亩,水深0.6米,2台增氧机,2015年3月8日用漂白粉消毒,3天后水变清,用硫代硫酸钠解毒,并用过磷酸钙和EM菌肥水。3月15日放苗,共放15万尾一代苗。
2015年5月10日,塘中发现有虾偷死,之后每天在水面能见3-4尾死虾,整天都有虾在水的中层逆水游塘。
5月16日早上喂料之后,7点钟发现有虾跳,11点池塘水质指标:pH值7.2,氨氮0.1mg/L,亚硝酸盐0.03mg/L。提罾,见虾红须,红尾,红肝,空胃,虾大小参差不齐,大的5-6cm,小的仅有2cm,现在喂1#料,能正常吃料。从池塘料罾中取5尾虾,从肝胰腺接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取虾用95%酒精保存带回公司进行病原检测。
经过24小时培养,5尾虾仅1尾虾的肝胰腺分离出少量细菌,病原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黄头病毒(YH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均呈阴性,其中1尾虾对虾杆状病毒(BPV)呈阳性,3只虾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ECZ)呈阳性(见图4)。
6月3日再次对该养殖池塘进行调查,客户反应虾生长慢,大小参差不齐,大虾有7-8cm,小虾仅3cm,虾不脱壳。从虾塘再取8尾虾用95%酒精保存,快递回公司进行病原检测。结果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虾对虾杆状病毒(BP)均呈阴性,5只虾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ECZ)呈阳性。
二、讨论与分析
1、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CZ)自2009年在泰国的斑节对虾养殖中发现以来,引起了各国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近两年针对其对南美白对虾的危害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2、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主要侵害对虾的肠道表皮,进而感染肝胰腺,引起对虾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严重的出现肠炎和肝胰腺萎缩。对虾感染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长速度变得缓慢,导致对虾个体差异大。但感染了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的虾,不会出现死亡,反而食欲正常,一样能正常吃料。
3、本病例中虾的主要症状是生长缓慢,大小参差不齐,通过先后两次采样进行PCR检测,发现所采取的大部分虾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呈阳性,对阳性目的片段进行测序比对,其序列与GenBank中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同源性为99%,因此本病例对虾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感染。
文/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雷燕 张会军 庞河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