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槽料的设计和教槽方式不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

  有人认为,教槽料在于能有效和额外补充哺乳仔猪营养,提高仔猪断奶体重,能有效弥补由于母猪采食量下降引起母乳不足和母乳营养不足引起的仔猪断奶体重下降,以及由于乳腺肿胀、乳腺炎和泌乳障碍等引起的奶水不足和奶质下降所致的仔猪腹泻等,可以有效促进哺乳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别是断奶后继续使用教槽料有利于安全渡过断奶应激。尽管教槽料的价格非常高,但由于使用周期短(有些猪场虽然产后3-4d即开始教槽,但在哺乳期一般采食量都不会超过500g,主要使用阶段在断奶后14d)、成本相对比较低(仅占育肥阶段的3%成本),被认为对肥育期(115kg出栏猪)的生长贡献率高达30%。同时也有人认为,商品饲料的成本控制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饲料研究的可塑空间越来越窄,因而饲料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非常接近,其原料资源竞争和价格竞争愈演愈烈。

  据资料介绍,目前国内教槽料是一片蓝海,主流生产企业不超过20家,主流价格在6000元-8000元/吨,部分厂家的价格高达12000元/吨,而全国市场普及率不到30%,主要是中小规模猪场和散养户没有普遍推广使用。由于空白市场比较大、利润空间比较大(毛利率在20%-30%)、技术含量比较高(是公司技术软实力的体现)、技术卖点非常明确(增加仔猪断奶重、减少母猪掉膘和节省哺乳料。据Johann Hammerer博士介绍,仔猪断奶前每消耗1kg饲料可减少母猪掉膘0.9kg、节省哺乳料1.7kg),很多专家、饲料厂趋之若鹜,纷纷加入教槽料的竞争队伍。但教槽料是否真的对母猪和哺乳仔猪都有益,值得商磋。

  1.过早教槽和滥用教槽料对母猪泌乳的影响回顾

  本人在《过早教槽和滥用教槽料极易导致母猪泌乳力下降》一文提过,过早教槽和滥用教槽料是引起母猪泌乳力下降的直接原因,乳房水肿的消除、在哺乳期乳腺的再发育问题(主要与哺乳仔猪的强烈吮乳刺激、通过垂体-性腺-乳房轴调节内分泌激素如松弛素、催产素和催乳素等的分泌,进而促进乳腺在哺乳期的再发育。如松弛素由卵巢的黄体分泌,主要能疏通乳道和消除乳房水肿等,垂体分泌催产素和催乳素能分别引起乳腺平滑肌的收缩而放乳、能刺激乳腺腺泡的增生)、母猪泌乳力(哺乳仔猪有规律的持续吮乳刺激,刺激母体持续分泌催乳素和催产素,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力增强,催乳素的高水平分泌还能有效抑制垂体前叶激素FSH和LH的分泌,抑制卵泡的发育,避免产生雌激素引起泌乳急速停止和哺乳后期发情)等都与哺乳仔猪对母猪乳腺的直接吮乳刺激有密切的关联,在分娩后3天内对母猪乳腺有规律的吮乳刺激很重要,可有效避免母猪乳腺的萎缩退化或报废等。

  2.传统教槽料的设计对仔猪产生不良影响

  传统教槽料设计的伪命题: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教槽料的设计理念是“两高一低、防腹泻、强诱食”。“两高一低”即高营养、高消化和低料肉比,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过分强调能量、粗蛋白、消化率和饲料转化率,其主要成分无非就是乳清粉、脂肪粉、血浆蛋白(SDPP)、鱼粉、豆粕(或膨化大豆)、合成氨基酸、各种功能酶、酸化剂及其它营养成分等,可以说将所有最好的东西全用上;在“防腹泻”理念指导下,教槽料中加上了多种允许使用的控制腹泻的药物如高水平的氧化锌、大剂量的硫酸粘杆菌素、硫酸新霉素以及缓解胃肠道黏膜痉挛的硫酸阿托品等;在“强诱食”理念指导下,再配合强烈的诱食剂如香味剂、甜味剂(葡萄糖)等。传统教槽料就是这种“两高一低、防腹泻、强诱食”组成的复杂混合体。由于含有大量的奶粉和脂肪成分,其标准配制中还少不了乳化剂如酪蛋白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槽料根本不能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而是大大的提高消化器官的负担,其关键在于强烈的诱食能力、残酷的控腹泻能力。如果这两点做不成功,就不可能有“好”的教槽料。

  传统教槽料的这种设计,对仔猪消化道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Winers研究发现,长期喂食高脂、高热饮食的会造成小鼠炎性免疫细胞产生增多、而促进免疫反应结束的调节细胞减少;研究人员还发现,高脂饮食会诱导肠道免疫细胞的炎症改变,扰乱肠道免疫平衡而导致肠壁的组织结构受损,细菌的产物、尸体中的内毒素容易经过破损的肠道壁泄漏进入血液,最终造成胰岛素抵抗,即代谢综合征。传统教槽料中的高脂肪、高乳清粉和高蛋白等设计就有诱导肠道发生炎性改变、扰乱肠道免疫平衡和造成肠道组织结构受损的趋势,不利于仔猪的消化道的生长发育和四大屏障的建立。

  3.传统教槽方式对仔猪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一口奶”事件给我们的启发。2013年9月16日,央视报道称,部分国外品牌诸如美赞臣、多美滋等婴幼儿奶粉企业,背后暗藏金钱交易,贿赂妇产科医生和护士,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给其饲喂由这些企业提供的奶粉,即“第一口奶”事件。新生婴儿的“第一口奶”非常关键,如果“第一口奶”选择奶粉,其特殊奶香味、气味和甜味,给小孩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会排弃母乳(母乳的奶香味、气味和甜味与奶粉不一样)和无法母乳喂养,给其留下母乳“难吃”的印记,并且产生“奶嘴效应”(奶粉的特殊奶香味、气味和甜味以及不用吸吮就能大口吃奶),给其留下母乳“难吸”的印记;品牌奶粉的特殊奶味印记,也会排弃其它品牌奶粉,小孩只选择吃“第一口奶”吃到的奶粉。“第一口奶”事件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尽早教槽的目的就是为了仔猪只吃教槽料而排弃母乳。

  传统教槽方式极力推崇尽早教槽,并且还提出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尽量减少哺乳母猪断奶掉膘。在这种教槽方式的指导下,普遍提早到出生后5-7天甚至3-5天就开始教槽。据一个1200头基础母猪规模猪场使用情况介绍,教槽料从出生后4日龄开始教槽,一直饲喂到断奶后16d,连续使用35d。结果表明,教槽料料肉比偏高(理论设计1.2,实际情况1.8-2.2),断奶重偏低(21日龄断奶,理论设计6.5kg-7.5kg,实际为5.0kg-6.0kg),断奶后5天仔猪采食量低(理论设计200g,有些实际只有100g)。

  此外,传统教槽料中使用了大量的乳制品,必须在其中添加乳化剂酪蛋白,而酪蛋白的分子量比较大,非常容易引起胃绞痛和肠痉挛,还可以引发湿疹和哮喘等,并能阻断SIgA与肠壁的结合,所以,人空腹喝牛奶时出现肚子痛,也就是这个道理。教槽料中使用阿托品之类的缓解胃肠痉挛药物的主要目的是:对抗酪蛋白引起的胃肠痉挛、缓解腹泻发生时的胃肠蠕动增强,有利于消除仔猪的表观腹泻症状,表现不腹泻。

  传统教槽料的“两高一低、防腹泻、强诱食”配方设计、过早教槽和断奶后继续使用教槽料的应用设计,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反而表现为断奶重偏低(高营养并没有被仔猪很好的吸收、利用并转化为体重)、消化不良和稍微加料就腹泻(其优秀的控腹泻能力没有得到体现,而其肠道组织结构、酶系统和微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断奶后10-15日龄开始出问题(严重的肝肾损伤、功能衰竭和免疫屏障的破坏),形成尖屁股、肚子大的“橄榄猪”,表现为毛色差、熊猫眼和干眼病(内眼角出现很黑、很硬的眼屎或泪斑)、进行性消瘦、多系统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等。

  4、科学教槽料设计的正确思路和教槽方式选择

  其实,教槽料的设计非常简单,不要赋予其太多功能,仅仅教会仔猪学会“吃料”而已,并且由于哺乳仔猪的消化器官非常脆弱,其设计理念要基于有利于形成胃肠道的“四大屏障”,即有利于组织结构(屏障)即上皮细胞的增殖、有利于化学结构(屏障)即酶系统的发育、有利于生物学屏障(微生态平衡)和有利于免疫屏障的构建和成熟。在此设计理念指导下,教槽料的设计要非常简单,即中等浓度能量水平(如容易消化的短链淀粉,无需额外添加短链脂肪酸)、低浓度粗蛋白水平(利用能量原料中固有的粗蛋白即可)和适当的不可溶性性非淀粉多糖(少量添加膳食纤维),无需额外添加微量元素、矿物质、酸化剂和酶制剂等。

  其教槽方式可选择在断奶前5天开始喂粥(把教槽料调成粥)、断奶后再继续饲喂5天、断奶后加保育料逐步过渡到完全采食保育料为止;也可以选择在断奶后开始喂粥5天、5天后在粥中加入保育料逐步过渡到完全采食保育料为止。

  刘自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