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培育出一个15亿的产业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饲用酶制剂,无抗养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7 15:41
饲用酶制剂发展进入第三代,将助力无抗养殖
饲用酶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一个新品种,逐渐得到饲料业和养殖业的认可。特别是在呼吁无抗养殖的当下,酶制剂的使用更加必不可少。
植酸酶的研发是我国酶制剂快速发展的新起点,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占领了植酸酶国际市场的70%-80%。在植酸酶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酶制剂推出市场,第三代酶制剂从低抗角度出发,引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酶制剂行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中国酶制剂发展简史
1965年,无锡酶制剂厂组建,标志着我国酶制剂工作的真正起步。据了解,90年代我国酶制剂的市场容量只有5000万元。早期行业对酶制剂的接受程度可想而知,新鲜事物的产生总是难以推广。
70年代末,我国酶制剂产业快速发展,酶制剂企业数量最高峰达到200家。但与此同时,国外大型酶制剂企业也开始进军我国,对国内酶制剂企业造成巨大打击,部分企业在这个时期倒闭。洗刷之后,2000年我国的酶制剂企业还不到100家。
我国饲用酶制剂真正开始应用在饲料中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姚斌介绍,90年代,我国饲料用酶市场长期被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饲用酶制剂产业长期受限于国外专利壁垒,无自主产品,即使是国外大公司的产品也始终存在品种少、价格高、性能差等问题。
1995年,德国BASF公司进入中国,酶制剂市场价格约120-200元/kg。直到1998年,我国植酸酶的研发取得突破,并且成为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饲用酶。这是饲用酶制剂国产化的新起点,此后,我国酶制剂的发展才进入了稳定时期。姚斌表示,刚开始植酸酶(5000IU/g剂型)的价格为120元/kg,在饲料中的添加成本为20元/吨。随着植酸酶的发展,2011年,植酸酶(5000IU/g剂型)的价格只需要5元/kg,在饲料中的添加成本为0.3元/吨,相比1998年下降了70倍。宁夏夏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仲平表示,目前中国已经占领了植酸酶国际市场70%-80%。
据统计,目前国外饲用酶制剂在国内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大约只有10%。但是我国酶制剂年产值究竟有多少?众说纷纭。记者采访过几个企业董事长,15-20亿元算是比较合理的产值。我国酶制剂产值从5000万元发展到15亿元,用了50年的时间。
研发投入决定企业寿命
整个90年代,我国饲用酶制剂的代表性企业有广东江门市英恒生物饲料有限公司、广东肇庆市华芬饲料酶有限公司、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泰安宝来利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宁夏夏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我们可以发现,英恒、华芬、溢多利均来自广东。“广东饲料产业发达,广东人也比较愿意去尝试,”杜仲平告诉记者,当时华南地区酶制剂的发展比其他地区至少快了5年。
2000-2005年期间,又有一批知名酶制剂企业诞生,包括武汉新华扬生物有限公司、青岛康地恩有限公司、东莞泛亚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尤特尔生化有限公司等,至今仍活跃在酶制剂市场上,“再加上溢多利,这5家企业应该是目前国内酶制剂企业排头兵”,东莞泛亚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耀辉估算,这5家企业大概占了65%-68%的市场份额。
俗话说,十年风水轮流转,对于酶制剂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有些企业消失在往日的风云榜上,有些企业却逆流而上。酶制剂产品更新速度太快了,王耀辉表示,舍得在研发上投入才是有远见的。现在能在市场上立足的前几大企业,早在5-6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并且投入销售额的6%-10%来做研发,因此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第三代酶制剂是未来的趋势
每个时代都有某一类产品占据市场的霸主地位,杜仲平表示,在90年代,我国的酶制剂主要还是以内源酶为主,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脂肪酶等。2000年以后,我国外源酶市场销售大幅增长。2010年以后,内源酶和外源酶都被市场广泛接受,此后,又有第三代酶制剂的问世。
什么是第三代酶制剂?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把酶制剂划分为三代。以助消化为目的的一类酶制剂称为第一代饲料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降解单一组分抗营养因子或毒物为目的的酶制剂,称为第二代饲料酶制剂,如: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以降解多组分抗营养因子为目的的酶制剂,如: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果胶酶、壳聚糖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称之为第三代饲料酶制剂。
“第三代酶制剂从低抗、健康的角度出发,对酶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杜仲平与冯定远均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也有多数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在第三类酶制剂上下功夫。
酶制剂对无抗养殖有什么贡献呢?冯定远认为,葡萄糖氧化酶为无抗养殖开辟了新领域。葡萄糖氧化酶通过消除肠道病原菌生存环境来起作用。它能专一分解β-D-葡萄糖成为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同时消耗大量的氧气。
生成的葡萄糖酸能降低胃肠道内酸性,通过氧化反应消耗胃肠道内氧含量,营造厌氧环境,此外,反应还产生过氧化氢,其氧化能力可以广谱杀菌,上述反应均可使肠道内微生物数量有所下降,从而使得有益菌形成微生态竞争优势。为绿色生态养殖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同样针对无抗养殖,江西农业大学教授瞿明仁则介绍了功能性寡糖,它能与一些毒素、病毒、真核细菌的表面结合,可作为这些外源抗体的佐剂,提高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另外,功能性寡糖具有促进动物消化道发育作用。
姚斌表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化的酶有植酸酶、β-甘露聚糖酶酶、木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葡聚糖酶、蛋白酶等,性能在不断改良,表达水平不断提高,品种也在不断拓展。
知识产权混乱市场恶性竞争
技术的突破使得酶活性极大提高,发酵设备也日趋先进,使用高浓发酵罐能大幅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使酶制剂被市场广泛接受。但当前酶制剂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是公认的行业问题。
“有一半以上的酶制剂产品知识产权是说不清的”,湖南尤特尔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良表示,行业不尊重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不好,同质化严重,导致恶性竞争,行业相对还是比较混乱的。
杜仲平也表示,酶制剂产能过剩50%,由于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过度的“概念”营销。
为什么酶制剂行业对知识产权这么不重视?原来各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王耀辉表示,因为菌种肉眼看不见,容易被偷,被其他公司拿到手后进行培养就能产生一样的产品,光是看产品或者核心技术来做出这个酶是很难的,但是偷到手来却可以轻易做到。
据悉,目前国内酶制剂企业有100多家,杜仲平告诉记者,真正有购买研发专利的正规生产厂家大概只有十几家。
酶制剂行业打价格战也已经屡见不鲜。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管武太表示,刚开始酶制剂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500g/吨,现在只需要100-200g/吨,首先是技术突破,酶活性提高了,再则是避免不了的市场竞争。“每年饲用酶产量增长率约20%,但是产值只增加了10%”李新良告诉记者。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许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