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苗应少免 产品最好低毒

  中国自2006年大面积暴发蓝耳病以来,每年疫情反复不断,国家每年投入在蓝耳病疫苗免疫的资金高达20亿元。在美国因蓝耳病造成的损失高达6.64亿美元/年。蓝耳病目前是世界性的难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绝对抵御蓝耳病毒的感染,而同时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起到防控效果。疫苗免疫是目前防控蓝耳病的主要手段,但病毒毒力的返强以及疫苗毒株和野毒株之间的重组令人担忧。

  随着国内免疫技术的普及,疫苗的使用越发频繁。目前国内蓝耳苗共有国内7大毒株29个厂家生产,不少养殖户一年免疫蓝耳苗3次或是4次。而如此高频率、高强度的免疫并没有带来养殖场的一劳永逸,疾病防控反而越来越复杂。

  专家认为,蓝耳疫苗一年不能免疫2次以上,且应该选择低毒安全的产品,疫苗应少免才能令猪场内流行毒株保持单一性,有利于疾病的防控。

  同时,专家学者不主张频繁免疫蓝耳苗。一是原有蓝耳苗不够成熟,既可以解决当前问题又可能带来以后问题;二是蓝耳病控制的目标是在猪群建立内部循环感染的动态平衡,不像猪瘟、伪狂犬免疫那样严防死守。

  一年不能免疫2次以上

  根据《农财宝典》-新牧网2015年6月份的猪场蓝耳苗使用调研,目前猪场每年蓝耳免疫2次与2次以上的占65%,其中免疫2次的占20%,免疫3次占28%,4次占16%,4次以上的有1%。可见,国内养殖户对蓝耳苗的免疫观念是普免,且是多免。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认为,一种疫苗猪一年免疫超过2次,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免疫学原理。因为疫苗的免疫保护周期有半年,免疫频率过高,证明产品是不成熟的。推荐免疫方案是超过2次/年的,建议考虑不使用。

  “并且母猪是不能持续性免疫蓝耳活疫苗的,持续免疫会造成病毒扩散,人为引发蓝耳病。稳定后应该停止使用疫苗,有些猪场就在停止使用蓝耳活疫苗后,由不稳定场变成了稳定场。”针对蓝耳病的防控,杨汉春建议猪场需强化生物安全,防止蓝耳病病毒新毒株的传入。同时减少高致病性弱毒活疫苗的使用,积极探索闭群饲养、猪群驯化、多点饲养等方式,建立适合自身猪场的综合防控体系。

  杨汉春认为,毒株越多越不利于蓝耳病的控制。“蓝耳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并且容易重组,假如使用的疫苗毒株太多,那么病毒间重组的机率就会大幅上升。免疫强度高,变异的机率也会大幅提升。而在我国,蓝耳病的防控思维是普免与高强度免疫,这个就更加不利于蓝耳病的整体防控了。”

  对此,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蔡雪辉也有同样的观点。“全球蓝耳病最复杂的地方就是北美与中国,可以看到这两个地区蓝耳不同毒株的疫苗最多。”蔡雪辉认为,疫苗毒株越多越不利于蓝耳病的防控,会加剧该病的防控难度。

  产品低毒安全是关键

  面对琳琅满目的蓝耳疫苗,养殖户该如何免疫如何选择产品呢?对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检测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宁宜宝认为,蓝耳苗最好选择低毒产品,保证安全最关键。

  据宁宜宝介绍,目前国内高致病蓝耳疫苗有JXA1-R、HuN4-F112、TJM-F92和GDr180这4种变异株,从致弱前的种毒来说,均来源于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株,尽管是从不同地方分离,但其基因结构几乎一样,完全同源,只是在致弱过程中经细胞传代的代次不同而已。

  “试验证明,4种疫苗的免疫效力差异不显著,但安全性有明显差异。”宁宜宝告诉记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GDr180株)经细胞传代次数达180代,而其他疫苗最高的也未超过130代,传代次数明显高于其他3种疫苗,因而其安全性更好。也是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筛选和传代,以及对安全性试验的研究。蓝耳苗GDr180株的上市,扩充当前高致病性蓝耳毒株的阵容,为养户控制疫情提供新的选择。

  “蓝耳苗实际上不能免疫太多次数,长时间高强度的免疫会给猪场带来扩毒以及病毒变异的风险,考虑到扩毒的风险,猪场最好采取低毒的产品。”据悉,GDr180毒株高度致弱,安全性更高,接种后不产生猪体温升高等免疫副反应,降低活疫苗排毒风险;该疫苗免疫原性良好,接种后可获得坚强的免疫保护和较长的免疫保护期;与猪瘟疫苗同时免疫,不影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

  国外蓝耳病防控方法借鉴

  蓝耳病的防控一直是国际性猪病大会上的热议点,据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张桂红介绍,目前世界上控制蓝耳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疫苗免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Murtaugh教授指出,蓝耳病疫苗并不能完全控制蓝耳病,但预防性免疫能够在猪群暴发疾病时减轻疾病的传播,并提高猪群的生产成绩。

  空气过滤:由于蓝耳病毒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因此可以通过阻止病毒经媒介物、昆虫、车辆和空气传播,并安装空气过滤器等生物安全措施。目前国外一些猪场使用空气过滤器防控蓝耳病毒,封闭猪舍,使空气由一个进口进入猪舍。进口装备初效过滤、中效过滤和高效过滤装置,这样进入猪舍的空气就不含蓝耳病毒,不仅如此,这样还可以控制口蹄疫病毒传播。但是这种方法成本比较高。目前国内有几家大型猪场正使用这种方法。

  血清人工感染:血清人工感染就是提取发病猪的血清,然后经实验室检测病毒含量,再按血清的含毒量进行稀释,接种到未发病的猪体内,这种方法对蓝耳病的防控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病毒毒力的不确定性及技术的局限性容易带来较大生产风险。

  公猪精液清洗:公猪精液清洗法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猪场也有使用,即取公猪精液后离心,然后去掉上清液,由于上清液中含有病毒,这样就使公猪精液中的蓝耳病毒的含量大大减少。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去掉蓝耳病病毒,并且在稀释离心精液过程中会使公猪精子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此种方法也不能完全控制蓝耳病的发生。

  多点饲养、分胎次饲养:饲养模式的改善对疾病的控制非常重要,多点饲养、分胎次饲养对蓝耳病的控制都能起到一定作用。

  闭群净化措施:猪群做闭群净化措施对蓝耳病的防控有重要的作用,蓝耳病毒可在猪群形成持续感染,但种猪群在感染120-180天后病毒就不再传播,如果对猪群开始进行闭群措施,持续6个月的时间不引进后备猪,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在种猪群清除蓝耳病毒,200天后再引入易感猪也不会再受到感染。张桂红建议管理上国内猪场可以采取此种方法,对蓝耳病的防控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李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