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揭秘最牛公司温氏股份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上市,温氏股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7 14:21
11月2日,中国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股份(300498)挂牌深交所,以两千亿的市值一跃成为创业板乃至深市第一股。同时,温氏股份成为目前唯一一家市值在千亿级之上的创业板个股,也是A股市场中体量最大的农业类上市公司。
温氏股份的上市引发行业振奋,同时也获得业内人士更多的关注。温氏股份通过“全员持股财富共享”的分配制度和“公司+农户”的模式获得飞速发展,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养猪公司。在畜牧企业上市热潮之下,温氏股份将坚守主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全产业链。
畜牧巨头: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猪企
创立于1983年的温氏股份已走过30余年。从七户八股的8000元资金发展为市值达2000亿元的超大型农牧集团,不得不说是个奇迹。目前,温氏股份已在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成170多家一体化公司。温氏股份已成为涵盖畜禽养殖、兽药生产、乳制品生产、农牧设备制造、海洋养殖等多个业务板块的全国性大型现代农牧企业。
养猪已成为温氏第一产业。从1997年进入养猪业,到2005年上市肉猪接近100万头,温氏股份用了8年时间;从100万头上升到1000万头,温氏集团同样只用了8年时间。它常年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其扩张不可谓不迅猛。根据温氏全国的布局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预计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将达到80-90万头的基础母猪存栏数,出栏肉猪达到3000万头,成为全球第一大养猪企业。
温氏股份整体上市成功后,将继续完善在全国各区域的养殖业务布局,加大对东北、华北、西南区域的支持力度,扩大华中区域的产业规模,并积极探索西北地区养殖业的发展。就在前不久8月20日,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与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5年内将继续在贵州投资30亿元人民币,加快建设优质、生态、安全的畜牧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温氏股份在推广物联网“智能化养殖”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布局,“公司+农户”的模式也正向“公司+家庭农场”跨越式升级,这些高科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创新,未来仍将继续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曲折历程:全员持股终获整体上市
温氏股份最让人惊奇的,莫过于其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
1986年,温氏股份创始人温北英推行了职工全员持股制,号称“温氏食品、人人有份”,此举对于员工归属感和集团发展推动极大。
温氏股份创始人温北英从小饱受儒家、佛家思想熏陶,由此产生至今烙印在温氏企业文化中的“共同富裕”基因。出于凝聚人心和积累自有发展资金的需求,股份合作制方式成了创业初期的选择。公司向员工发行内部股份,员工可以享受公司每年的配股、分红。在资金并不充裕的上世纪90年代,银行普遍对民营企业惜贷,资金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温氏股份通过股份合作制进行的内部融资为自身发展扫清了障碍。
但这种制度也曾成为温氏上市的主要障碍,超过7000名自然人,总持股超过80%,而根据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公司法》修订版第七十九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两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温氏股份的上市计划就此高搁。
转机出现在2012年9月底,中国证监会通过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为股东超“200人”上限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进行股份转让交易打开了一扇门。2014年9月,经过一系列运作,温氏股份通过证监会审核,成为非上市公众公司,扫清了集团上市的重大结构性障碍。
今年8月2日,温氏股份计划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大华农事项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有条件通过。
11月2日,温氏股份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这标志着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养殖企业正式实现整体上市。
引领行业:温氏模式风行30年
不少行业人在议论整体上市后的温氏股份会不会借资本市场发展别的行业?对此,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曾向南方农村报记者表示,温氏上市后将坚守主业,围绕养殖业打造全产业链,推动食品加工业。在做强做大现有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推动下游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将温氏股份打造为世界一流、全产业链的大型农牧企业。”
全产业链养殖模式一直是发展大的趋势,温氏股份探索出的以“公司+农户(家庭农场)”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管理模式,因适合中国特殊国情而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这种模式,合作农户主要负责饲养环节,养殖产业链中的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环节则由温氏集团掌控。
长江证券分析指出,紧密型“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的优势明显:可复制性强,产品质量稳定,充分保证了农户收益,符合我国国情。
据了解,温氏集团在1983年-1989年养殖黄羽鸡过程中发展形成了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在1997年将此模式从肉鸡养殖复制到生猪养殖,2004年又复制到肉鸭养殖,并从广东地区复制到华南其他省市以及华东、华中、西南、华北、东北、西北等区域,遍及全国20多个省。
此前饲料企业一直不肯大力开拓养猪事业,就是因为养猪是重资产投入,而饲料更侧重于轻资产流通。在养殖规模化的大趋势下,“公司+农户”模式既能利用原有的有技术的生产者,又能保持轻资产运作,推动规模化进程,是一条农牧届、学界、资本界都看好的路线。
“公司+农户”模式也成为饲料企业全产业链化的首选之一。近两年一批饲料企业的“公司+农户”产业规划提上了日程,比如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天邦股份、海大集团、新希望六和、加大集团、广西金陵农牧集团、桂林市力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正邦科技等。
资本时代:养殖行业掀起上市热潮
温氏股份上市,是畜牧行业的一剂强心针,也是当今畜牧企业上市热潮之下的最强典范。
近年来,股市火爆,从主板到创业板再到新三板、新四板,都有畜牧企业抢滩的身影。仅仅在广东,也可以掐指数出一堆名字:东进农牧、壹号食品、旺大集团……大佬们如此热衷于上市,自然是看到了一种趋势,行业迎来资本洗牌,已开始“抓大放小”,未来的畜牧业属于有钱人,有钱才能养猪。
农业上市企业也造就了更多的财富神话。据《2015胡润百富榜》。牧原股份秦英林夫妇以205亿元的身家成为“河南首富”。从去年的第188位跨越到98位。而雏鹰侯建芳家族、三全食品陈泽民家族、双汇万隆也进入河南富豪“前十”。来自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大农业板块内的企业家身影越来越多,而且排名次序越来越靠前。
从大环境看,农牧企业发展越来越倚重资本,催生了巨大的上市诉求。今年9月份,安徽省内的145家农牧企业集中挂牌新四板迈向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深交所已有59家农业类上市公司,而在深交所的277家上市后备企业中,农业企业就占到17.7%,达49家。
温氏股份整体上市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一个重要风向标:资本市场越来越认可农业,农业也越来越需要资本市场。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三农问题仍是重点,其中文件首次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一信号很可能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农业的接受度随之提升。
链接
他们眼中的温氏
作为中国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曾长期徘徊在资本市场之外。11月2日,温氏股份终于迎来整体上市的大喜日子,行业振奋。温氏模式尤其是“公司+农户”模式,早已引起行业借鉴,不少同行在探索。温氏模式可复制?我国为何不能诞生第二家温氏集团?听听行业人士如何看。
广西柯新源集团总裁杨厚德:
温氏能够做大做强,得益于以下主因:一是“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迅速发展壮大,实现规模化养殖,并将风险得以较好地控制。二是温氏企业文化“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财富共享”理念得以真正惠及共同创业者和员工。三是温氏真正全面调动了社会资源,包括吸收华南农业大学智库技术、地方政府政策优势等,温氏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为其稳健发展带来了持续动力。从技术角度来看,温氏的成本控制是众多企业的榜样。
广东东江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木水:
温氏的成功值得同行敬佩,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从地理优势来看,粤西比粤东更有养殖优势,发展空间大,与此同时也可获得当地更多的政策照顾。诚信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备素质,难得温氏一直在社会上享有较好的口碑。
温氏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若能轻易复制,也就没有温氏的传奇。温氏“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了巨大效益,也算是完成了当时的使命,目前继续发挥着其优势。但若其余公司现在想借鉴“公司+农户”来发展,当今的环保压力之下,效益未必见得好,复制模式将会捉襟见肘。
东瑞食品集团董事长袁建康:
温氏的成功有很多值得行业借鉴的做法。最为突出的是:温氏凭借投资少、风险低、效益好的“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获得长足的发展;吸纳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力量,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取得发展,是畜牧业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黄显会副教授:
养殖是民生工程,做得越大越容易体现规模效益,也越能得到各方面的资源支持,温氏的成功同样得益于此。华南农业大学在温氏起步时给以了技术支持、使温氏减少了养殖风险得以生存下来。但从当今社会来看,是温氏通过分配制度实现财富共享,加上规范的培训,充足平台的锻炼,使温氏的人才队伍建造更为科学。
温氏模式是可借鉴的模式,温氏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可借鉴性。虽然温氏的成功有时势造就的成分,但温氏“公司+农户”具有很强的复制性,若有巨额外资投入,在充分理解现今商业规则之下,再造一个“温氏”也不是没可能的事。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高勇红 钟展锋 林远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