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尼斯战略调整折射种业市场剧变
-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种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09:38
“圣尼斯在中国裁员、削减科研宣传经费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业内讨论声又开始热烈了起来,各种猜想不绝于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圣尼斯高层主动调整了销售策略,有人认为是民族种业的快速崛起逼迫圣尼斯不得不做出改变,也有人认为是中国政府出于国家利益的政策干预……有人欢喜有人忧,“这是民族种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外企不好过,民族种业也好过不到哪去。”争论、迷茫、观望,无可争辩的是中国种业市场正经历一场剧变。
在中国的种业市场中,圣尼斯裁员在外企中并非个例,早在几年前先正达在中国的种子业务已经进行了裁员,很多外企也正在计划裁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外企纷纷在中国种业市场进行这些调整呢?这又预示着什么?
“其实,圣尼斯在中国也并非单单裁员那么简单,还包括减少宣传经费,撤走科研基地等。”一位前圣尼斯员工如是说。很多外企在刚进入中国时,为了快速攻占中国市场,往往会招聘很多人员。采用“平行管理”的模式,在进入市场初期这种模式非常有效快速地占领了市场。
但是随着市场逐渐稳定,这种管理模式开始出现问题,职能交叉、机构臃肿、人工成本畸高。另一方面,近些年国内的地租、人员等各种成本不断攀升,科研基地成本也呈直线上升,那么转移科研基地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说市场是企业转变的驱动力,那么政策则是风向标。近三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种业的政策法规,作用不可小视。
首先是2011年4月10日颁布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下称《意见》)。该《意见》在第四点政策措施中指出的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等措施,奠定了种业改革的基础。
另外,《意见》同时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等原则,扶持中国民族种业发展壮大。
紧接着,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下称新《办法》)在2011年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9月25日起施行,种业门槛陡然升高。时至今日,新办法实施三周年有余,中国的种企企业数量已从8000多家下降为5000多家,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并购、整合、挂靠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从种业外企在中国的裁员减经费等现象,很多人仿佛看到了中国民族种企的希望,但事实上民族种企多、乱、散、小,很多中小企业名亡实存,有法依却执法难的尴尬局面让种业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2012年12月26日,对民族种企来讲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称《规划》)经国务院同意印发执行。《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最为重要的是,在育种机制上,《规划》确立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的育种新机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本完成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目前,中国种业的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事企脱钩”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种业市场新的改革动力。已经有很多地方出台了具体政策,2016年之前,如果事企不脱钩则停发科研经费等措施,强有力地推动《规划》的实施。
抢人才、夺资源、买品种成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一批民族种企开始崛起。2015年,事企脱钩;2016年最后一批旧的《生产经营许可证》更换完毕。2015年注定是中国种业不平静的一年。
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中国种业市场市值650亿人民币,无论外企还是民族种企,竞争从中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