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医院建设历程及心得

  光泽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武夷山脉下,森林覆盖面积78.2%,是福建水源的源头之一、国家级生态县,人口16.3万。

  光泽县医院创建于1935年,是从一个卫生所发展起来的,目前是县城内唯一一所综合性医院。医院原有业务用房面积15449m2,核定床位260张,实际开放床位320张,在岗职工372名。

  建设历程

  2001年以前,医院的业务用房为3栋楼,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高的建筑为4层。当时的门诊、住院条件较差。

  2001年,医院开始建设9层的综合楼,该楼于2006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10700m2;加上旧建筑,医院业务用房面积总计15449m2。由于资金短缺,该楼历时5年方才建成。

  新建的综合楼投入使用后,依然无法满足医院的需求,具体表现在——

  医院占地面积小,无法继续扩大业务用房;

  全民医保实施后,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住院加床现象普遍;

  受硬件条件限制,只能进行一级分科,无法进行二级分科,影响诊疗水平的提高;

  按照卫生行业的标准,院感控制、业务用房规模均达不到要求:手术室、ICU、产房、消毒供应中心等达不到院感控制要求;急诊科、病理科、药库、药房达不到业务用房要求;没有营养食堂;没有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用房为临时用房;最近几年为了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中央、福建省下达了很多专款,用于支持康复科、产科、急诊科、儿科NICU、PICU、病理科、血透室的建设,但医院因占地小、业务用房受限,无法按标准完成建设,使医院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2009年,光泽县医院被列为中央扶持的2000所医院之一,获得中央财政拨付的1500万元建设资金,于是当地政府决定,按照当前的建设标准,建设一所能够满足当地百姓需求的现代化医院。最终,财政拨款加上当地政府支持的资金、医院自筹及相关赞助的资金,建设资金总额达2亿元。目前,建设项目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10月完工。

  新院区特点

  新院区建设按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一期建设内容包括门急诊楼、医技楼、病房楼、行政办公区和医生公寓;二期的建设内容是医养联合体。

  新院区具有以下特点——

  *占地较大

  新院区占地面积为94.6亩,为业务用房建设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多层建筑

  虽然院区占地面积较大,但是为了降低建筑建设成本及后期运营成本,主要建筑均设计为多层建筑:3层的门急诊楼、5层的医技楼和7层的住院楼。

  *将养老、健康产业纳入院区的总体规划

  对于县级医院来说,招聘人才较为困难,因此医院建设了医护公寓,一方面解决了对口支援专家住宿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

  院区分两期建设,二期的建设内容为康复健康产业楼,用于发展养老、康复、体检等产业。

  *床位数具有一定的弹性

  新院区建筑面积50000m2,设计床位500张。病房大部分为3人间,也可以灵活设置为单人间和双人间。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季节性患者增多时,可在病房内加床,将床位增加到650张,而不占用走廊等公共空间。病房不设阳台,避免增加造价。

  *注重业务用房的布局和流程,力求资源共享、节省投资

  设置综合重症医学科,供全院使用,各临床科室不设重症抢救室;综合重症医学科与临床科室距离较近,方便转运患者。

  感染性疾病科不另划地块、不单独盖楼,将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在一起,设置在门诊楼一楼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它们拥有不同的通道,共用病房和观察室(因传染病分季节流行,患者数量一般不多)。

  门诊诊区分成外科系统、内科系统、儿科诊区,一些业务用房和设备设施可以共用。医技检查集中在医技楼,与住院楼、门诊楼距离很近,流程便捷。将NICU、血透室建在相关病房内,便于管理和节省成本。

  *注重智能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综合布线、内外网等硬件设施建设一步到位,为未来智慧医院做准备。公共区域监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在病区附近设置远程会诊中心,与省市三级医院联通,开展多重业务活动。

  建设过程中的心得

  *充分利用用地优势

  县级医院建设跟省级、市级医院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地充足。县级医院应该把握这个优势,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按照标准建设并跟进新政策

  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是医院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的前提。我们选择的设计单位有着丰富的医院建筑设计经验,对于相关标准非常熟悉。建议将这条要求写入合同:如果验收不达标,医院便不付款。另外,应时时关注新政策,在新院区建筑的装修过程中,卫计委颁布了《医疗机构患者活动场所及坐卧设施安全要求》,我们及时提醒装修公司按照标准进行装修,以确保验收顺利通过。

  *土建设计和其他专业设计宜分开

  由于医院建筑功能复杂,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建议选择专业的机构设计,避免土建专业和其他专业重复设计、重复施工。

  *为常见病、多发病预留业务用房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县级医院能力的提升,对于县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若医院目前尚未开展相应的诊疗业务,建议为这些业务预留出适当的用房,以便未来开展相关的诊疗服务。

  *要重视急诊医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

  很多慢性病、疑难病的患者会倾向于到省市级的大医院就诊,但当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近获得治疗时,县域内的危急重症抢救医疗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县级医院的急诊急救功能是省市级大医院无法取代的。由于人口数量不大,县级医院内每天的危急重症患者时多时少,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方面,既要考虑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突发需要,又要考虑人力成本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建议:将急诊医学科、120急救中心、门诊注射、门诊输液(逐年减少)的业务用房设置在一起,便于护理人员战时和平时使用;重点建设急诊抢救室和急诊手术室,设备一用一备(全院统一备用);就近设置急救药房,急诊收费、检验、影像等可全院共用。

  结语

  若要实现分级诊疗、90%患者不出县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县级医院建设,使县域内居民清楚地知道县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以便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医院就诊,避免出现行政级别越高、医院规模越大、基础设施设备越好、看病越有保障的现象,这不利于分级诊疗的实现,而且将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

  文|张求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