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丹:理性做设计

  初见姜晓丹,难以分辨她是建筑师还是艺术家,办公室整洁而又极富艺术气息,墙上有她手绘的设计草图,也有名家的艺术品。不了解她的人想必会为她贴上感性、生活化、艺术范儿的标签,难以与“建筑理科女”、“医院设计”、“建筑工地”等建筑词语联系起来。

  记者试图让其以某一种风格来定义自己的设计作品,但她却很严肃地总结为“没有风格”,她坦言自己十分享受医疗建筑设计中独有的高难度挑战,尤其看重医院设计的实用性,即所有的建筑结构、装饰设计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稳固的技术之上,无论多么具有艺术特色的建筑亦是如此。

  漫画爱好者的“筑梦路”

  姜晓丹称高中时期非常喜欢漫画,接着一口气说了好多动漫主角的名字,而她看重的是主角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精神,因为她也像动漫主角一样热爱挑战、勇于拼搏。毕业后的姜晓丹为了实现自己的建筑梦进入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参与酒店、会所等类型的建筑设计,直到进入现在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她才真正开始熟悉医疗建筑设计。

  “可以说,2004年是我设计生涯中的分水岭,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医院这样大规模和复杂的建筑。”当时的姜晓丹只是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负责北京医院老北楼改造项目的卫生间设计。她认为医院小小的卫生间和其他建筑应该没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实地考查医院之后,她发现了很多“特殊”之处:“病房的卫生间,是靠近阳台还是走廊?各有优缺点;体检楼的卫生间,应与检验科相连或临近,这样才能方便患者取样、送样;另外,卫生间的地材,不仅要耐磨,还应防滑,尤其是特殊科室,更应特别注意,还要考虑扶手的位置……”医疗建筑有着太多的复杂性了!但这些并未让姜晓丹退却,反而被这样高标准要求的建筑所吸引,她也从一点一滴中摸索到医院建筑的设计方法,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术。

  色彩元素丰富的妇儿医院设计,是姜晓丹近两年参与居多的设计类型,但她却称其设计与普通医院并无太大区别。“无论什么类型的医院,从灯光、声学到色彩各技术方面都要服务于使用人群。如新世纪妇儿设计方案早期时,色彩系统就是一个大的考量,由于医院大厅设计了很多相邻的玻璃幕墙,可以直接观看到望湖公园的景色,那么这样的空间就不需要做过多的灯光,只需做一些点缀性的夜灯即可,并能达到节能效果。”

  通过北大医院老北楼、北京安贞医院等多个设计项目,姜晓丹有了自己的沉淀,她认为,真正的医院室内空间设计,绝非随手绘制的艺术作品,更应从技术层面关注人和空间的关系,设计上贴近人文精神和细微的尺度变化。

  艺术范儿的“技术控”

  “做设计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等所有调研全部完成再设计效果图;至于龙骨的难度,将所有材料整合后再下结论。”这是多年前姜晓丹在做北京安贞医院项目时说的话,该项目是姜晓丹第一次担任负责人,当然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当时医院需要使用大量的树脂板做造型,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树脂板使用时间久易变形,上下须留出通气的空间,而医院某些科室因经常接触到水易潮,因此要求比一般空间大,这样才不会使水份渗透而造成树脂板变形。最终我们多次与厂家进行协商,不仅将龙骨树脂版做到最合适,也实现了最经济性。”

  现在,除了进行设计与管理外,姜晓丹也经常受邀演讲,“每次讲完,医院的基建者都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不谈谈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而是直接进入适用性的讲解。其实,材料的生产企业要远比我清楚,但是如何进一步使用、或是成为设计方案,并且能与施工方有很好的配合才是关键。”姜晓丹清晰的思路虽与她柔和的语气格格不入,但是可以看出她骨子里的理性思维已经非常符合医疗建筑设计的特性。“多年来,逐渐摸清了医院建筑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力用在其他建筑上也许能够出彩,但用在高度复杂与技术集中化的医院建筑上时却是一种‘多余’。”

  唐山妇儿医院设计竞标时,姜晓丹有针对性地做了两套方案,随之也做了两套调研方案,其竞标结果肯定是只用一套,也许准备PlanB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那么何必多费功夫呢?她称两套方案不是为从“美”的角度供甲方选择,而更多考虑到与施工的配合程度,“因为对设计师而言,设计方案完成不等同于全部工作的结束,在实施中能与施工完美配合才是一个真正技术性的体现。任何空间的艺术部分,都要以技术为前提,只有技术实现了,才能有艺术发挥的空间。”

  设计中的“特殊习惯”

  时至今日,姜晓丹依然保持着理性思考的工作习惯。“这样的习惯与医院建筑设计难以分割,即使现在的工作大多与管理相关,理性化的思考方式却依然让我受益。”对任何项目姜晓丹一定要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之后进行材料规整,建模型观察空间的合理性,修改、推倒再修改,直至满意才着手效果图的设计。比如,她最近设计的一所中医院,竞标之前,姜晓丹和团队会到全国极具特色的中医院进行参观考察,做基本的调研,再与国外的医院进行对比,紧接着考虑项目的建筑格局、周边环境、建筑材料,内部的工艺流程以及细节的合理性,再结合技术部分例如声学、灯光、人群等分析,直到完成所有信息分析,才开始进行设计。姜晓丹将此简称为“原因”与“结果”。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反思者”

  “做医院建筑设计对于我来说,曾经很难,难在思路多、发散广,无限的可能反而成为一种阻碍,而现在得益于公司成熟的体系和深厚的经验则变得简单,简单在可以借鉴既有的成熟体系选择一种适用的思路,用丰满思想来充实设计,以技术为原则准确地确定方案,我觉得自己真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中元公司在医疗建设方面几十年的经验,对于技术的总结、系统的分析相对全面而周到。一张简单的布局效果图中,包含了灯光、声学、光学等其他学科的设计,也正因这张小小的图纸综合考虑了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和完善性,才使很多项目顺利中标。

  可以说中元公司本身就像一台严密的运转机器,有一套缜密的技术性规定,虽然以常规看来,所有项目本应遵照该体系运行,但到姜晓丹参与的医疗建筑装修设计却经常“搞特殊”,不仅在装修方面与其他建筑有很多不同之处,甚至与部分建筑规范要求也有差异,于是姜晓丹针对医疗设计方面专门做了修改,目前她将一半的工作时间倾注于此,力求将专业的经验形成“规范”。

  就这样,姜晓丹不断总结,也不断进取,她觉得,每做一个医疗项目都是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医疗建筑领域进步永无止境,因为每一个医疗项目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医院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允许有个人风格的,一切从‘人性化’出发,以功能性为主,而且每所医院的定位和流程各有不同,在设计上决不可照搬。所以,对于我来说,医院建筑的设计,没有风格。”她感慨地说道。

  补白

  也许建筑设计师就是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位置、运用一定的技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给予建筑最理性最合适的意见。而这基于“没有风格”之上风格,恰恰表现出姜晓丹的独到理解——任何项目都是独特的,都应有自己的个性。

  本刊记者|刘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