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的新常态

  近两年来生猪行情一波差过一波,猪苗生意也不例外,公司2014年基本没有利润。预计从2015年开始,养猪业将会长期陷入低猪价、高淘汰、用工难的新常态中。

  一、低猪价、低利润

  低猪价、低利润是未来养猪业的新常态。2013年和2014年是很差的年头,以后还会有更差的年头。按照猪周期,2011年是高猪价,2012-2013年猪价比较低,轮到2014年就是好行情,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这种观点的表述。但是2014年行情不但没有好,反而更差,这说明已经不能用简单的猪周期来判断行情。很多人要我推断一下行情,我说我一般不说行情,因为真的推不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暴利时代结束了,低猪价会成为常态。

  第一,影响供求关系的不单单是猪的数量,还有消费端。2014年猪源供应少了,但消费端却没有好转。2014年宏观经济整体是下行状态,而且“三公消费”影响非常大。因为“三公”没有吃多少猪,但在餐桌上至少有两个菜和猪肉有关,可以不吃但却有调味作用;在南方还不明显,但在广阔的北方市场,猪肉产品在餐桌上占很大的比重,这直接抑制了猪价的回升。

  第二,世界各地养猪都是低利润,欧美养猪业很发达,但也没有暴利过,反而大多数情况下猪价比较低,中国未来也是这样子,这就逼得大家都在拼命提高猪的生产水平,一年高过一年,这样的话,猪价肯定会降下来。

  第三,现在都在说产能淘汰,但是因为规模化的缘故,大猪场的退出成本很高,它的硬件设施摆在了那里。前几年猪价低了,小猪场马上退出。但是现在退出成本太高了,去年那么差的年头,猪场真正关闭的也不多,多数是转给其他人或者租出去了,里面其实都还有猪。不仅如此,集团化的猪场还在扩张。这样一看,猪价要想升高真的很难。

  第四,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变强了,猪价一抬头,很短时间就能调控。

  其实根本原因,从市场角度看,中国养猪是没有优势的,未来的竞争是国际竞争。2013年国家放开猪肉进口管制,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就是一个信号,以后完全是国际舞台的竞争。猪价一高,进口肉的上市会对价格产生杠杆效应,中国养猪凭什么还有暴利。

  二、用工难

  一到年底,养猪场就会有招工难的问题,以后这会是一个常态,所有猪场都会碰到这个问题。现在养猪一线的50后、60后在快速退出,但是80后、90后想扎根养猪的不多。80后还好,90后变化就太大了。他们的价值观、工作理念和生活追求都非常都市化,猪场远离都市生活、交通不方便,而且是越大越好的集团公司越喜欢山旮旯。猪场一般也没什么周末,过年、假日都要坚守猪场,生活非常单调,也不是每个猪场都能上网……这样说起来,猪场实在是对年轻人没什么吸引力。这里面最核心的因素是:60后、70后还有养家的负担,但是80后、90后很多是不需要自己生存的,领3000块的工资可以花5000元买iphone。

  三、环保养猪

  以后猪场搞环保绝对和以前应付检查的心态不同,而是从一个强制的状态变成自觉状态。大广农牧所在地鹤山的规模猪场非常集中,现在这些大场的环保意识都非常强。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生效后,很多场都做了很多污水处理的工作,2014年大广农牧还主动申报了世界银行的治污贷款项目,这中间没有什么强制内容,但是我们看到的趋势告诉我们必须去做。

  四、行业联合、行业整合和跨界经营

  不同资源的互相整合趋势,在2014年已经非常明显。现在整个产业都在抱团取暖,春夏秋冬有四季,但去年一整年都是冬天,所以行业间确实认识到,要联起手来做一些事情,在采购、金融、销售上都在互相利用、创新配置。上下游资源也在整合,最明显的就是饲料企业用资本力量在整合养猪场,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中国无论是做饲料还是养猪,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寡头时代,最大的养猪企业温氏年出栏也仅有1200万头,这样的规模化还远远不够,以后外来行业对养猪的兼并也会形成大的趋势。

  现在大广农牧也在申请广东省原种猪场。是因为中国未来的种猪市场结构在变化,好的种猪场日子会非常好,但大多数中小规模种猪场日子会很难过。以前养两三百头母猪的自繁自养场在退出,整个种猪外售市场在萎缩,但是种猪需求没有大幅减少。

  五、规范守法经营

  养猪人违法的事件发生几次了,比如病死猪处理,广东高要在2014年抓了20多个人,影响最大的是近期江西高安的售卖病死猪肉事件。现在法律已经定性:养殖户是病死猪处理的第一责任人。

  国家对农牧行业一直是扶持态度,今后这个方针不会变,甚至力度还会加大。这两年有一些养户因为补贴出了事情,如果分管某项补贴的官员出了事,所有相关的养户都会接受调查,但只要你规范,按照申请的项目设计去做了就没问题。无论风浪打到哪里,养猪人都会形成一个规范做事的习惯,以前的大环境要求差不多不违法就行了,今后要把规范守法经营作为基本原则,因为现在违法成本太高了。

  六、传统行业走向互联网时代

  现在畜牧行业里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互联网的尝试了,种猪、饲料、器械都有电商方面的尝试,去年还出现了微电商。畜牧行业里存在着各种中介,以后这些人会慢慢减少,因为行业的透明度会提升,养户的信息接入量在提高。但这个进程不会太快,因为养户现在仍然信任中介。有些中介还有些资源,比如卖饲料的,用资源来控制养户——你用我的饲料,我赊账给你,猪苗我也要给你介绍、制定买家,但是这些以后都会慢慢退出。我们可以看到,50后、60后中的很多人用手机发信息都有难度,但是90后一定非常关注这个东西,他们一有时间就会看微信。

  七、寡头扩张、中小规模场退出

  在2014年如此差的行情下,大的集团猪场也只是控制了一下扩张的速度。但如果放到一个县镇去观察,会发觉200-500头的母猪场的退出非常明显。很多想处理的猪场找我们,我们也去看过一些。这些厂往往资源不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中小规模场现在都很无奈,想退出却没有合适的下家接手。以后还会有更差的行情逼迫他们退出,这样的场每来一次低潮都会淘汰一批。

  我们自己租了2个场后,发现这些200-500头母猪规模的猪场人力成本太高了,所以基本确定以后不会去考虑承接1000头母猪以下规模场。如果是1000头母猪以上规模,整个管理团队都是按照规模场的思维去做,每个人想的要简单些,场长下面还有助理、仓管……等等。但400头以下母猪场恐怕养不了这么多人,没这么多人就搞不好团队。

  有些200头以下母猪的场在2014年盈利还算凑合,因为老板本身是养猪资深人士,不用请什么人,只有临工的成本而已。但是400头左右的母猪场就必须请人,人不多,场长必须是多面手,这和规模场的管理完全是两码事,其他工人都不懂技术、不会打针,上班时间该做什么事也不清晰,想什么时间出场就什么时间出去,基本只做三件事:喂猪、打扫卫生、赶猪。这些中等规模场的生存压力以后会非常高。

  八、安全猪肉、风味猪肉成为日常的消费需求

  以前国家认为猪肉是短缺物资,现在猪肉的供给量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最关键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了。安全猪肉喊了那么多年,现在仍然有病死猪流向市场,还有抗生素残留问题,以后会在饲料上解决。大广农牧有段时间做过无抗饲料的尝试,后来因为卖猪苗没养大猪,就没有深入去做,但可以感到无抗饲料在育肥猪上是完全可能的,以后中草药、微生态制剂等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

  风味猪肉以后也会成为人们的追求,但不一定是养土猪,也可能是开发风味饲料。做风味猪肉和养土猪不同。做风味猪肉,不是养猪,是做食品,即使老板不会养也没关系,会做品牌就行,好的商业模式比生产更重要。

  张胜勋

  (《农财宝典》记者高勇红整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