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后“渔行家”刷爆朋友圈一天内影响20万行业人士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渔行家,朋友圈,水产从业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0 17:15
渔行家是一个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平台。用户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直接找到相关技术服务人员。渔行家汇聚了不同地区技术口碑过硬的一线技术服务人员,多维度解决用户的痛点。渔行家平台是一个向所有优秀技术服务人员开放的社会化的、公益的服务平台,入驻的渔行家只对自己的专业负责。这种去中心化、去组织化的方式,正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到趋势。
“100名渔行家在这里等你。”10月10日,“渔行家”三个字分别在各水产微信群和行业朋友圈疯狂刷屏,引起大江南北水产人的高度关注。中国水产行业社会化技术服务平台——渔行家上线一天内,注册用户突破10000人,注册渔行家近300名,新增近200名。从用户注册资料反映的信息看,地域覆盖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东北、西南地区。
移动互联网深度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水产从业者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最近一两年,这一趋势格外明显。一方面,行业互联网用户开始从PC端向移动端大举迁移,另一方面,基于移动平台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行业人的组织形式开始向圈层化方向加速发展,无论是线上社群还是线下社群,都开始呈现出分众的、专业化的态势。以往泛泛的、大一统的行业社群或社区,开始分化,越来越碎片化。
与此同时,水产行业越来越多从业者开始频繁使用互联网交流、学习甚至做生意。而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的养殖户、经销商与厂家业务员往往又是相对年轻、文化程度更高、观念也更加开放的群体,是水产行业未来的生力军。
“渔行家”抓住目前行业技术服务公信力缺失、养殖水平区域性差异大等问题,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试图提供一个涵盖技术咨询与社交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打造一个更便捷、更开放、更具公信力的水产在线服务平台和行业生态圈。
渔行家是如何做到上线一天刷爆朋友圈,在垂直分众领域短时间内俘获超10000专业用户的?除了符合互联网特点的营销推广外,与其定位和功能设计不无关系。
社会化技术服务平台,顺应去组织化发展趋势
无论养殖新手还是老手,只要在养殖过程中遇到养殖问题,就可以找渔行家。
用户通过微信关注后,向渔行家咨询养殖过程所发生的各种问题,比如各种病害防治、养殖模式设计等,渔行家在网上实现轻问诊;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定位,邀请附近渔行家亲临一线指导或者上门拜访渔行家。
与传统的问诊平台相比,它着重突出两点:
第一,不做水产医院,不做救火队员。渔行家特别强调,借由养殖户的提问,传播健康的养殖理念,让养殖户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谓“良医治未病”。面对养殖户的提问,渔行家尽可能分析病因,提出处理意见(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养殖流程改进建议),而不是简单的开处方。水产行业和所有正在加速整合的行业一样,技术服务鱼龙混杂,公信力缺失。渔行家提供的不是速效救心丸,而是业内最稀缺、却又看不着摸不到的“理性与公信力”。
第二,渔行家是一个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平台。用户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直接找到相关技术服务人员。渔行家汇聚了不同地区技术口碑过硬的一线技术服务人员,多维度解决用户的痛点。渔行家平台是一个向所有优秀技术服务人员开放的社会化的、公益的服务平台,入驻的渔行家只对自己的专业负责。这种去中心化、去组织化的方式,正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到趋势。
正是这种开放的、公益的、社会化的定位,才在短时期内得到大量中国一线最优秀水产技术服务人员和企业的认可。渔行家本身是一个两面市场,一边是养殖户,一边是服务精英,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定位使其可以迅速集结一批业界精英,拥有强大的服务咨询能力,这是能短时间内俘获大量用户的重要原因。
行业共同体认同,打造“加V”渔行家
目前500位渔行家,其中有18位为“加V”渔行家。要保证渔行家的公信力不衰减,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内部规则,而规则建立的目的,是要打造一个具有行业共识的行业共同体。
“渔行家”开发期间,运营团队邀请市场上有一定技术、愿意分享且用微信的用户、渔药经销商与投入品厂家技术员在移动端给用户提供技术咨询。这些技术专家被称为渔行家。其中技术相当不错、口碑也不错并同时受到三名以上同行推荐的渔行家,方可获得“加V”认证。业内精英通过交互认证、背书的方式,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技术行家的价值认同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来输出源源不断的公信力。
推广运营后,渔行家将交给市场选择。运营团队建立了以用户评价为基础,结合渔行家问题回答量、资质材料的积分体系。用户对渔行家咨询与点评后,系统将自动生成积分数据。渔行家的积分后达到一定量后才能申请“加V”。
与此同时,强化了渔行家同业准入功能与业务交流、提升功能。同业准入就是行业里最优秀的渔行家才能加入,加入这个群体可以获得一系列业务交流与专业技能提升的机会。比如说,普通渔行家要想成为“加V”渔行家,除了获得一定积分还要得到一个现有加“V”认证渔行家的推荐。这是为这个行业共同体设立的市场门槛和专业门槛。目前,行业内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借服务之名兜售产品、伪服务等现象,行业共同体的价值在于,按照这个规则,一方面保证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渔行家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有行业共同体的信誉约束,保证渔行家的公信力。
打造专业主义的行业社群
随着信息交互越来越方便,行业社群必然向专业化、圈层化方向发展。渔行家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建立水产技术服务领域的专业主义社群。
除渔行家微网站外,渔行家将以微信群作为连接载体,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连接。渔行家微信群将制定严格的群规:第一,只交流技术问题,禁止发无关广告、各类资讯、心灵鸡汤。无技术话题,可保持安静;第二,如有好的技术文章或案例欢迎推荐,但推荐前要写120字以内的推荐理由。所有信息只允许发一遍,严谨刷屏;第三,渔行家之间提倡信息互推,仅限于渔行家所在企业广告。且推送广告等信息之前,先发红包;第四,其他关于帮忙投票等内容,每人每天限发一次,且推送前需发红包。
此外,渔行家还会以理念、品种为基础,形成各种专业小社群。通过线上与线下交流活动,渔行家之间也能互相学习与提升。
社群因链接而产生,却因运营而存在,且从来不能独立存在。正和岛的创始人刘东华说:“一个社群是否还活着,就看他是否还能产生活动,产生内容。”如此理解今天的互联网社群,就是一个领域通过互联网工具不断发生人与人的链接,达成共识的状态。
渔行家社群的宗旨就在于以技术交流为出发点,社群会不断壮大。从一个群组生成另一个群组,而群组之间会信息同步、会有互动,从而打破信息孤岛。
朋友圈草根传播,穿破圈层传播壁垒
与其弱弱地影响1万人,不如深深地打动100人。这就是朋友圈传播的最大精髓。朋友圈高覆盖率、高转化率的精准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此次渔行家就充分利用了朋友圈传播,养殖户、经销商、企业人员、渔行家等等,多位一体,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形成爆点营销,穿破圈层传播壁垒。
尽管越来越多的社交型和社区型应用涌入市场,但是朋友间亲密度更甚、互动性更强的微信显然更受大众青睐。而用来展示用户动态、分享内容的朋友圈,成为抢占大众大量阅读时间的主要平台自然不足为奇。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在2014年的一个演讲中提到: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
微信营销包括微信公众号营销和个人微信朋友圈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微营销具有三大突出优势。第一是快速,信息内容能够快速地到达受众;第二是扩散性强,传统营销或广告是一个不断衰竭的传播模式,而微营销则会通过朋友圈不断地扩散;第三是互动性强。
此次,渔行家的微信朋友圈营销呈现几大特点:
第一,渔行家团队自身不做硬广,而是选择行业网络达人,通过朋友圈快闪,形成病毒式传播。在选择上线见证人方面,覆盖了全国所有水产主产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刻意选择意见领袖,而是选择微信达人,特别是发挥草根的作用。让每一个普通行业人为渔行家站台,避开各种名人代言广告造成的用户反感。突破了行业圈子在地域、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传播壁垒。
第二,放弃传统广告和传统的线下发布仪式,采用网络发布和公益广告。8款公益广告,抓住行业人对技术服务的最大痛点,瞄准渔行家的定位,精心设计。幽默戏谑,不正襟危坐,适应互联网传播的需求;
第三,产品人格化,让渔行家项目负责人——“勾搭哥”廖斌亲自代言,不高高在上,平易近人,增进用户的亲近感。
第四,微信群红包,增加曝光度。勾搭哥给全国50余个微信群发红包,每个红包0.08元,寓意年年发,金额虽小,意头很好。只发红包,不做硬广,制造悬念,同时配合朋友圈内行业人士刷屏,达到推广效果。
这种低成本的上线仪式,恰恰迎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去权威、去中心化和产品人格化的特点,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大V引流实现用户猛增
《农财宝典》水产版微信平台拥有10万+粉丝,主体成员是分布在全国各个养殖区的农户、经销商,还有各大企业的技术人员、业务员等,作为当前中国水产业粉丝数量最大的微信平台,也是目前中国水产行业最大的流量入口,《农财宝典》将渔行家导入菜单引流用户,这是渔行家实现用户猛增的最主要原因。
继续增强渔行家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是未来运营的方向。坚持公益、开放的宗旨,渔行家将利用平台产生更多的专业内容,通过农财宝典水产版微信向行业传播,实现更大的引流。渔行家坚持做专业的技术服务社群,杜绝硬性广告,拒绝讨论普通行业话题和八卦,定位与目前所有的资讯平台或网络社区严格区分。
渔行家在短期内引爆水产业,不是渔行家目前的运营多优秀,而是反映了真实的、迫切的行业需求。改变养殖户落后、投机的养殖理念一样,这是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行业最大的痛点,也是最大的机遇。解决这个问题,是最大的公益,也是最大的商机。中国水产行业最优秀的技术服务精英聚集于此,目的就在于此。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苏若晶
